左茜穎 軒玉榮
摘要:中醫和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兩朵奇葩,它們之間的關系尤為密切,這不僅為高等中醫院校武醫結合提供邏輯通道,而且對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的醫療和保健服務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通過對高等中醫院校實施武醫結合的基礎、現狀及價值等研究,探索性地提出高等中醫院校武術與中醫相結合的實踐路徑,以便弘揚和發展我國傳統民族文化。
關鍵詞:高等中醫院校 武醫結合 實踐 建構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5-0038-03
1 高等中醫院校推行武醫結合的邏輯通道
1.1武術與中醫同源性是武醫結合之本
中華文化,肇始于《周易》,《周易》是我國哲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巨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一代大醫“藥神”孫思邈說:“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醫。”“拳起于易,理成于醫”便說明武術與中醫之間的關系。《易系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極是世界的本原,太極元氣分為陰陽,陰陽相互對立統一,相互滋生轉化,元氣陰陽的種種變化便化生成為萬物。這種太極元氣論的哲學思想一旦與日益豐富的醫學經驗相結合,便使醫藥實踐發生升華,形成為一種醫學思想:即元氣陰陽的運動變化,貫穿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形成人體生理和病理以及辨證論治、藥物的四氣五味和方劑的系統組成等觀點和理論。《黃帝內經》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基本理論方法基礎的初步確立。《黃帝內經》將陰陽哲學結合于醫學,成為中醫理論的基礎理論,還將陰陽與自然界四時及人體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四時五臟陰陽的觀點,把陰陽哲學靈活地應用于解釋醫學,是對陰陽特殊性的發展。《黃帝內經》法《周易》之象,創造了獨特的中醫藏象學說,為中醫學基礎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石,并在陰陽思想的主導下,引進了五行學說。《黃帝內經》又在《周易》太極陰陽氣化的基礎上,創造了中醫氣化學說。傳統武術不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接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且還自覺地不斷地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醫學的精華。例如,《黃帝內經》對武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太極、形意拳、八卦等武術各類拳種和器械的技術、習練方法形成的重要思想來源。
1.2武術與中醫融通性是武醫結合之源
武術與中醫學存在大量的交叉融通地帶,中醫學的許多觀點、理論和思想對武術有效教學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作用。中醫在診療治病的過程中,也借鑒與運用了武術的一些相關內容。總之,中醫的專業知識與武術的內在關聯,為武醫結合提供著實踐之源。
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貫穿在中醫的“理、法、方、藥”各個方面,形成中醫學的理論思想體系。傳統武術理論的思想體系直接受此影響。形意拳就是直接借用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為該拳種基本理論,離開陰陽五行學說,就無從談形意拳,無從理解形意拳“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技術特色。武術應用中醫學中穴位經絡學說,順之通之則能強身祛病;逆之反之則可用于搏擊格斗。擒拿、點穴術是武術中的重要內容,直接以中醫穴位、經絡學說為其理論基礎。此外,中醫經絡學說還具體指導武術練功實踐中的“時間性”。幾乎各種武術流派都強調要按照一定時辰來進行鍛煉,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功效。武術選擇練功時間的理論基礎,實際上就是中醫“子午流注”學說應用。中醫臟象學說也同樣是構成武術的重要基礎理論。武術應用這一理論,強調“心”對運動的重要意義,主張“心意誠于中,肢體形于外”,武術鍛煉應該在“心”(意念)上下功夫,達到運動的高深境界。如形意拳(心意拳)、少林拳等無不如此。中醫其它許多理論如“營”、“衛”、“氣”、“血”、“津液”等都是武術的基礎理論,構成了武術的運動生理、病理、解剖、心理等各方面的傳統拳理。同時,中醫在診療治病的過程中,也借鑒與運用了武術的一些相關內容,比如抓筋療法、點穴療法、導引療法、氣化療法、按矯療法、運動療法等等,這樣武術也成為了中醫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總之,武術與中醫之間的關聯為武醫結合從本質上給予了保證。
2 高等中醫院校實施武醫結合現狀分析
2.1高等中醫院校實施武醫結合現狀
近幾年來,高等中醫院校積極適應中醫藥學科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模式轉變和衛生政策等諸多因素變化,充分依托中醫藥資源優勢,大膽進行教育教學探索與改革,在中醫與武術的傳承與創新上,也探索出一些新途徑、新方法。
2.1.1特色武醫結合班的實踐
河南中醫學院充分依托嵩山少林武術資源,與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合辦針灸推拿學(中國功夫方向)班,少林寺的海外弟子在習武的同時,系統學習人體經絡穴位及各種病癥的選穴循經治療法與人體解剖等醫學知識,再學習一些常用推拿點穴手法,通過一個時期的練習運用到治病中去,從而使武醫完美地結合起來。
2.1.2高等中醫院校體育教研部在武醫結合教學方面的拓展
自1982年6月國家衛生部、教育部、體育運動委員會聯合發出“關于在高等中醫藥院校體育課中增加傳統保健體育內容”的通知以來,經過30多年的改革實踐,全國中醫藥院校的體育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了鮮明的傳統體育文化特色。2004年,成都中醫藥大學在中醫藥院校中,率先開設了以保健體育為特色的體育教育專業,成都中醫藥大學所擁有的傳統運動養生實驗室、中醫養生健康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中醫藥養生健康產業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等,在全國屬于一流。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傳統保健體育課的教學內容由過去單一的普通體育課中包含傳統保健體育教學,發展到開設專項選修課、專修課。教學目標由普及型向專項選修提高型和專業應用型的方向發展。北京、天津、南京等院校還開設“養生康復”班專業課教學。
2.1.3全國中醫藥院校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的開展endprint
全國中醫藥院校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全國中醫藥院校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比賽宗旨的概述,高度體現了該項賽事所具有的濃厚的民族色彩和中醫特色,它是目前全國中醫藥院校系統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項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大型綜合傳統體育賽事,是中國傳統保健體育事業史中的重要篇章,具有鮮明的歷史烙印和時代特征。從1985年至2014年這29年間全國中醫藥院校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已經發展到相對規范化的狀態,也成為全國中醫藥院校間武醫聯絡感情、交流思想、交流文化的重要平臺。
2.2高等中醫院校實施武醫結合存在的問題
2.2.1高等中醫院校武術教育與中醫學專業教育結合不夠全面
人才素質培養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核心。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才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這正是目前我國教育的薄弱環節,也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薄弱之處。同時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折射出人類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在不斷提高,也反映出人類對醫學人才的素質要求在不斷提高。武術和中醫“博大精深”意味著武術和中醫內涵的豐富性和功能的多樣性,二者作為一個多元學科匯合,具有哲學思維、道德素養、審美思想、科學精神等多方面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這種寬廣性與全面性決定了武術和醫學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專業技能和擁有健康的體魄,而且還有利于醫學生人文素質提高。但是高等中醫院校武醫結合的主要目標是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實用性價值選擇,缺乏對非功利性的文化導向。我們不僅要看到它們的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表演性等特征表現,還應該重視其它的教育性、文化性內涵。“武德”和“醫德”作為武醫文化的精髓,在中醫院校中應該加以推廣和發揚,以便達到“教書”與“育人”目的。
2.2.2缺乏跨學科、專業的傳統武術保健體育綜合課程
目前在國內一些中醫藥院校的選修課中,已經設立了傳統保健體育科目。但是主要是以選修課為主,必修課為輔。從教材內容、課時分配、實施方法到評價目標都嚴重缺乏針對性、專業性、綜合性及實效性。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體育課程必修內容都保留了24式太極拳這一項目,而導引養生功法內容,如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等不是每個中醫藥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內容,僅有少數院校將其作為必修教學內容開設。缺少適合各個中醫院校本校專業特點和教學模式的特色傳統保健體育教材。從體育課程內容設置可以看出,受現代體育發展的影響,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體育課程中的傳統保健體育特色逐步趨于淡化。
2.2.3武醫結合專業性教師匱乏、專業和綜合能力素質亟待提高
師資隊伍是衡量教學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高等中醫院校武醫結合的教師基本上是分離的,懂醫的教師武術能力欠缺,武術教師醫學水平落后。這樣組合的師資隊伍,在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上就顯得參差不齊,缺乏綜合性、凝聚力。另外,武醫結合的教師主要以體育部門教師為主,這些教師的年齡結構多處于中青年,學歷、職稱多以研究生和初、中級職稱為主,而高職稱的還較少。這也是制約武醫結合開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2.2.4武醫文化傳播形式單一,缺乏終身保健養生意識理念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和人民生活不斷進步,傳統保健體育的健身養生價值得到越來越多體育愛好者的廣泛認可。但是在高等中醫院校武醫結合開展與傳播途徑主要靠體育課中增加傳統保健體育內容教學形式。單一的課堂教學,時常出現教師因學生動作要領掌握不好而絞盡腦汁,學生也為學不會而勞神費力,結果是教師很累,教學內容不能完成,學生形成厭倦武術運動的局面。培養學生的終身保健體育意識不能僅僅停留在呼吁上,找原因固然重要,但落實到位才是關鍵。事實說明,有限的課堂體育時間只能使學生基本掌握很少的武醫技能,限制了學生對武醫的追求;在中醫院校中武醫結合的運動、組織、文化氛圍都是十分有限。
3 高等中醫院校推行武醫結合的實踐性建構
3.1高等中醫院校武術教育與中醫學專業教育相融合
關于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現階段有兩種基本的形態,其一是移植于前蘇聯的院校培養模式,其二是傳統的師承培養模式。前者是我國現階段中醫人才培養體系的主體模式,我國現有絕大部分中醫藥人才都是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而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又是在過度分化的專業教育背景下實施的。專業教育模式,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職業性、功利性很強的“專才教育”上,忽視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強化專業教育,單方面注重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在培養過程中具體表現為專業口徑過窄,人文與人格教育薄弱,知識基礎不夠寬厚,培養途徑單一等,以致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以適應中醫藥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對中醫藥人才提出的要求。武術教育實踐在高等醫學院校教育確立,是解決專才教育培養模式人才質量弊端,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提出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武術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思想精髓上的融合,使高等醫學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兼備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符合現代社會理想的健康人格。由于武術教育與中醫藥教育具有共通相融之處,所以,在高等中醫藥人才培養中推行武術教育,必須把專業教育與武術教育結合起來,共同挖掘資源以便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河南中醫學院開辦的針灸推拿學(中國功夫方向)班,就是按照“針灸推拿+武術+英語”的教學模式,實行“高校與高校結合2+3”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精針推、通武術、懂英語”的復合型、外向型人才,為武術教育與中醫學專業教育相融合開辟了實踐路徑。目前在中醫藥院校,傳統保健體育僅為體育課的教學內容,為發揮中醫非藥物療法的優勢,適應社會對養生康復需求的增長,建議主管領導部門把養生康復知識技能的培訓,納入專業人才知識技能結構培養的內容。
3.2建立以傳統武術保健體育課程為中心的跨學科綜合課程模式
河南中醫學院的針灸推拿學(中國功夫方向)班的課程設置主要分為三個模塊:一是針灸推拿專業課程模塊,以執業中醫師考試課程為核心;二是中國武術及中國文化課程模塊,將武術課以必修課程的形式開設,5年不斷線,將大學體育改為民族傳統體育并入武術課中,增開中國文化課程;三是英語語言課程模塊,在原大學英語基礎上加強聽說能力的培養。中醫藥院校學制5年,在基本不增加人力的條件下,應開設3年或3年半體育課。從3年級起,以養生康復教材為主,教學應向與臨床結合的方向發展,使學生把學傳統保健體育、練傳統保健體育、用傳統保健體育有機結合起來。目前中醫藥院校的每個學生至少應掌握一套初級拳、一套簡化太極拳、一套傳統保健功法,接受一次傳統保健體育理論的教育。endprint
3.3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武醫教師專業與綜合素質能力
武醫結合對教師的要求是十分高的,由于傳統保健功法教材在教學中發展較快,為適應不同類型和層次教學工作的需要,如要滿足養生康復專業教學的需要,傳統保健體育教師的知識技能結構也在由普及型向專項提高型發展。這就需要武術教師,不僅需要有較為完整的武術知識結構,對武術專業及相關學科或相近學科有較為深入的了解,而且還應該兼備堅實的人文基礎知識和理論功底。中國歷史上,大醫學家往往也是大武術家,醫武兼修之人,最早可上溯到東漢名醫華佗。眾所周知,華佗發明了中華武術的鼻祖“五禽戲”。唐代孫思邀,民間盛傳其亦精通武術,曾運功以一指點穴法治愈大將尉遲敬德的肩痹風。到了南宋末年,更有全真教全真七子,其中又以丹陽子馬任與長春子丘處機最為突出,針灸學上著名的“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主治雜病歌”即為丹陽子馬鈕所撰;長春子丘處機后來還擔任成吉思汗的醫療健康顧問。到了清朝時期,更是涌現出了一大批既是大醫學家又是大武術家的人物。因此,高等中醫院校要通過開展傳統保健體育相關的健身機理及方法的研修、培訓,提高教師對于傳統保健體育的認識,及時更新他們的知識結構,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更好的滲透于動作教學中,從而也能提高學校傳統保健、養生、體育競技等各方面水平與能力,適應現代人類不斷發展健康的需求。
3.4營造傳統武醫文化環境熏陶,拓展傳統武醫傳播與交流途徑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要充分利用中醫院校的優勢,提高武醫在學院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在課外體育活動中開展民族傳統保健體育社團等,并且為這些活動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促進學校內民族傳統競技體育的多元化發展。在課程教學之外,高等中醫藥院校可以舉行校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或在本校原有的運動會中,增加有武術、健身氣功功法以及與推拿相結合的練功項目競賽。像廣西中醫藥大學、貴陽中醫學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等多所中醫藥大學已經開展校級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及各種形式的傳統保健體育賽事。也可以通過大學生體育健康社團活動來加大宣傳力度,傳播體育健康知識和技能,讓同學們都能夠了解并參與到自己喜歡的傳統保健體育項目中,逐漸掌握傳統保健體育機能;還可以充分調動學校各方面力量,通過學校團委、學工辦、宣傳部門的宣傳欄目,采用知識討論、講座、問卷的形式進行宣傳傳統保健體育。所以要求中醫藥院校有必要營造一個有利于民族傳統競技體育項目開展與宣傳的環境,使其被更多的同學所認識、理解,并以積極的態度進行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