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瑩
中共孟津縣委黨校
讓心中的綠洲常在
——淺談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
丁曉瑩
中共孟津縣委黨校
信仰是人心中的綠洲,擁有信仰的人必定胸懷寬廣、思維明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擁有法治信仰的社會必定和諧穩定,繁榮昌盛。
為了早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天下之治賴紀綱”,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四中全會也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因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然而讓國民信仰的法律必須是良法,這也是一個國家善治的前提。當良法確立并被一個國家的國民普遍信仰和遵循時就構成了法治,國民對法律的信仰實質上就是對法治的信仰。當法治成為國民信仰后,生活將是一番新景象,社會效率會得到極大提升,社會生活會更趨向簡化、常規、可預測,社會發展會更加穩定、和諧、快速。
如何讓法治成為信仰?可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要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形成信仰法律的社會氛圍。通過全力營造“全民信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引導國民樹立法治理念、養成遵紀守法和用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的好習慣。二要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讓人們形成現代的法律意識。其實,無論是以英國和美國為代表的美英法系國家還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其國民對本國到底有多少法律、具體法律都有哪些內容、如何操作等都是一知半解。西方國家數百年來所形成的法治傳統并不是把所有國民造就成為法律專家,而是讓所有國民長期在法治環境之下,在意識層面甚至是潛意識層面形成“有事找法律”“有事找律師”“法律判決是最后決斷”等法律意識。因此,我們要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讓孩子從小就學法懂法,具有法治意識。同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普法工作的領導,目前實行的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在促使執法人員更透徹地理解法律章程的同時,也方便百姓時刻接觸法律、學習法律。三要加強社會誠信建設,通過誠信受獎失信受罰等具體措施,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四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使德治和法治相交融。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能自行。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讓法治成為國民的信仰,需要暢通法律運行渠道。要扎實做好四個環節:第一,要科學立法。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時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可通過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各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吸收公眾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建立能真正體現國民權益和意志的良法。第二,要嚴格執法。“法存則國安,法亡則國危。”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通過嚴格規范公正文明的執法,增強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提高行政執法的公信力,培育國民對法治的信仰。第三,要公正司法。“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要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第四,要全民守法。“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要使國民相信法律,信仰法治,在有良法可依、可循的同時,還要營造全民尊法守法,特別是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的社會氛圍。這樣就能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效應:守法的人越多,人們會越相信法律、信仰法治;而人們越相信法律、信仰法治,守法的人就會越多。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當公權力受到法律嚴格制約、政府的公信力顯著提高時,國民就會對法律、法治產生好感和信心,最終信仰法治。制約公權力可從四方面做起:第一,規范政府機關和政府官員權力范圍、邊界的行政組織法及其制度。通過組織法,可以厘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政府機關相互之間的關系與界限,可以使政府機關各部門的職責清晰明了,方便他們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第二,規范政府機關和政府官員權力行使手段、程序的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及其制度。世界各國法治發達和較發達的國家都制定了專門的行政程序法典,我國也已制定了《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和《行政強制法》三個單行的行政行為程序法,實施效果表明,程序法是控權治腐最有效的法律。第三,規范政府官員從政道德和操守的公務員倫理法及其制度。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統一的公務員倫理法,防止官員腐敗。第四,規范對政府官員腐敗行為進行監督、查處的監督和責任追究法及其制度。權力沒有監督,就容易滋生濫權和腐敗。要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建設,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特別是對各級地方“一把手”的監督,要通過適當的政治體制改革,使之既保證黨對地方各種事務、各個方面的領導,又保證他們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一切違憲、違法、濫權、腐敗的行為都能受到追究。
“國無常治,又無長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對于違反法律、破壞法治的違法犯罪行為,必須嚴懲不貸,避免出現“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不合理現象。“法者,天下之公器”,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對于違反法律、破壞法治的違法犯罪行為,必須嚴懲不貸,避免出現“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不合理現象。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實現時,國民必然會增強對法律、法治的信仰。
總之,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讓法治成為信仰,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始終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當全社會都把法治當成一種自覺和生活方式時,法治中國就會形成。當人們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法治的“行為紅利”也就逐步凝結為民眾的行為動力,法治中國的愿景定能加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