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求
長春工業大學
論當代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
王之求
長春工業大學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教育機制的變革,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顯,然而,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源在于擇業價值觀的變化。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與當今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緊密相關,還需要國家政策的正確引導和學校多形式的培養。鑒于此,有必要對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本論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來的,在借鑒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擇業價值觀變遷的基礎上,分析大學生擇業價值觀中的影響因素,探討優化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教育策略。
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策略
(一)擇業目標多元化
國家實行“雙向選擇”就業政策后,傳統的分配模式已不復存在,一次分配的“終身定位”已不可能,因此大學生以往的終身職業觀念已經發生改變。
當代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主要看中的條件分為兩類。第一類,選擇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工作,待遇較高。第二類,選擇在二三線城市工作,能夠充分發揮個人價值、個人興趣的工作。據上海市的一份調查顯示,希望自己的單位性質為機關、事業、企業、其他的比例依次為14%、25.9%、46.1%、8.1%,希望單位性質為圈家、集體、三資、私營、其他的比例依次為26.2%、6.8%、49.2%、11.7%、5.2%。[4]
與此同時,大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看中該行業的發展前景的占35.7%,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特長的占27.4%,看中該工作提供的薪酬福利的占20.4%,是否能實現自己目標的占10.4%,其他占6.1%。[5]眾多的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擇業目標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單向的一種模式,而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
(二)擇業標準功利化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一部分大學生就會受到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的熏染,擇業價值觀也隨之發生了傾斜。擇業的標準也取向現實化、功利化。擇業取向也由從前的“以社會為中心”變為更加看重該行業的發展前景、能否發揮自己的優勢、經濟待遇等因素。在選擇職業上過分追求經濟條件好、收入高的發達地區和職業,而很少考慮去欠發達地區。他們在考慮自己職業時,首先關注的是工資、福利待遇、住房等因素,而之后才會考慮是否是“學非所用”。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顯示,針對不定項選擇問題項“您理想中的職業,其相關因素包括什么”,結果顯示,“收入”占77.8%;“就業地區”占55.7%;“發展階段”占54.5%:“職務”占34.2%;“聲望”占30%:“權力”占18.3%。調查顯示,“收入”因素在學生職業理想中占有絕對的優勢,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學生的擇業監制關把追求經濟利益放在了首位。[6]
(三)擇業競爭意識不斷增強
當代大學生擇業觀的變化是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和各種社會思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現代社會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已逐漸成為了主要趨勢。“優勝劣汰”的想法也已根深與大學生的腦海中。過去死守“鐵飯碗”、“大鍋飯”的心態已經變化為哪里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就往哪里競爭的觀念。據中圖大學生就業網報道,2013年中央國家機關共有99個部門8792個職位面例社會公開招考。全國的報考人數已接近100萬,其中個別職位己突破千人競爭。[4]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敢于競爭、善于競爭,追求平等競爭,爭先奪優也將成為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主要趨勢。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取向
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取向是當代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基礎和前提。擇業價值觀的形成需要系統的引導、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時擇業觀念是價值觀在擇業問題上的反映,因此,教育當代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取向是大學教育的必修課。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取向需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樹立正確的自我價值觀。自我價值的實現是當代大學生在擇業中主要考慮的因素,它指導著大學生擇業觀的形成和發展,端正的自我價值觀是形成正確擇業觀的基礎,但部分學生的個人本位思想已經偏離了正確的自我價值觀。馬克思說過,“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的自我完善,不能認為這兩種利益會彼此對立,互相斗爭,一方必然要消滅另一方,人類的天性就是這樣:人們只有為了同時代的人的完善,為了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達到完善。”
(二)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理想教育,合理設計職業生涯規劃
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理想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職業理想的形成,幫助大學生科學合理的規劃職業生涯,同時幫助大學生樂于從業。近幾年,部分高校開設了就業指導專項小組,如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就業服務和職業發展中心”;復旦大學的“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等,在關注學生就業情況的同時關注學生未來的職業理想,為學生提供系統、全面的職業規劃指導。[8]主要從兩方面著重考慮,其一,對大學生職業理想教育應貫穿大學學習的全過程。剛入學的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理想是不穩定且不完善的,隨著知識的積累,能力的增加,學生對未來職業會產生變化,同時對社會、職業的認識也逐漸成熟,因此學校在不同階段對學生的職業理想教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職業規劃,從而使學生的擇業、就業趨于合理化。
(三)了解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
近些年,部分高校學科和專業落后于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部分學科的畢業生畢業后找不到相關專業的單位,使得四年所學的知識不能應用而浪費教育資源。因此,高校應根據目前的行業所需,科學地做好人才預測,并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計劃,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資源。“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隨之發展的新興企業也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如裝備制造、太陽能光伏、汽車零部件、軟件及服務外包等。[9]做好新興學科與傳統學科之間的平衡,直接影響到我國教育資源的優化利用和學生擇業就業的主體方向。
(四)增強校企之間的互動,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稱為主體的前提條件就在于實踐。“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也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惟一標準。高校應充分重視實習階段對學生的培養,使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一方面,高校應以本地實力雄厚的企業為基點,開辟省外市場,努力拓寬學生的實習渠道,在充分了解企業所需人才的類型后,加強與地方部門保持聯系,為實習基地建設做好前期準備。在實習實踐的過程中,學校與用人單位可以以合作式、訂單式的培養機制,在員工內部培訓、項目研發等一線工作中,根據企業的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張俊勞,張慧君,于霞等社會轉酗期社會文化心態變遷規律研究大連:大連海事人學出版社.2002
[2]孫祥.王小虎市場經濟下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的變化及對策Ⅱ.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1,15(2):74-77.
[3]陳清單.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壓其引導,武漢科技學院學報[I],2005.20(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