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蕾
山西省靈石縣第一中學校
隨著新課改和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們對教育教學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也已經從原來的知識教學目標轉變為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高中地理課堂作為高中階段設置的有效課程,在教學和學習中都有自身的特點和特性,也與其它學科有著相互影響的作用,對學生的發展也起到了應該發揮的功效。高中地理看上去教學非常的死板,但是在教學的事件中有非常的時尚和靈動,對于高中生開放性思維的培養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特別是對于地理性的東西來說,很多的知識還都存在一定的考古調查研究,有些地理教科書上的東西也不一定都是非常正確的,很多的知識還存在一定的疑點,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要思維定勢,對于一些未有定論的地理知識可以開放性的讓學生記憶,不要做到千篇一律,做些標準答案式樣的機械性記憶。當下的素質教育還沒有完全的展開,還存在很大的應試教育的成分,所以在地理課堂的教學中學生還沒有一定的話語權,他們對于一些地理知識的質疑最后也會教師打擊掉。但是,教師一定要明白,學習知識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為此,按照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可以適當的放寬教學的空間,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探究和質疑的空間。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讓學生的思維打開,拓展學習的視野,提升學習的能力,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學生被動接受,只能成為書呆子,這樣學習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還要給與學生一定的質疑空間,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并且在地理問題的質疑中能提升自我,發展自我。對于存在疑問或者分歧的問題,在堂課上,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此進行自我分析,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結合互聯網和書籍的學習,讓學生拓展視野,不要把學生圈養在教材之中,這樣才能讓學生對于出現的問題敢于研究,善于研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閱歷了,有了一定的判斷標準,他們的認知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很多的地理問題他們完全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或者生活實踐來解決了。教學大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應讓學生通過實踐去證明一個解釋或推翻另一個解釋。”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也應該給足學生探究的時間與空間,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親自去動手實踐和操作,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地理問題并能解決地理學問題,還能總結與反思一定的地理事件。但是傳統的師生地位不對等,就造成學生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沒有話語權,老師不相信學生,總覺得學生沒有能力完成自主探究,這也就失去了大量思考和探究的時間。新形勢下,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應該歸還給學生,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和主體。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推廣,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比如以生為本、生態課堂、合作學習等理念應運而生,這與以往那種教師主宰的課堂有著明顯的不同,開始引導學生由被動的課堂轉化到主動的課堂中來。新課改中明確提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需要考慮到學生,做到以生為本,從生出發。新形勢下師生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師生之間的課堂角色也發生了相應的調整,為此,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與時俱進,摒棄以往那些滯后的教學思維,革新教學觀念。如努力構建和諧、民主、平等、互助、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實現師生對等,讓師生成為真正的良師益友,構建輕松的地理課堂。在課堂的教學中,教師作為組織者、調控者和督促者,一定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該放權的時候就要放權,給足學生思考和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主觀能動性。另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還要明確三維的教學目標,突出學生理論學習、實踐能力和價值觀的培養,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三、學會反思和總結,尋找學習規律
認識學科的學習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只要學生認真的反思、總結就一定能找到學習的簡便方法,也會讓學生形成既定的學習體系。高中地理給人們的印象就是依靠機械式死記硬背,其實這是對地理學習的最大誤區解讀,作為記憶性的學科,高中地理在記憶上也有口訣可循,規律可找,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與探究,自覺的總結學習的規律,把知識歸類,做大理解性記憶與掌握。
[1]陳鑫源.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J].大觀周刊,2012(21)
[2]李濤輝.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J].江西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