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元
唐山市開平小學
文本是作者生活體驗和經歷的語用結晶。它注進了作者的思想,傳遞著作者的情感,承載著作者的哲思。感悟文本,當然離不開與之密切相關的背景資料。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將作者生平、創作原由、生活情境等背景別具一格地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借助背景資料,正確地解讀文本,深刻地理解文本,使閱讀教學豐厚起來。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該如何適時地呈現背景資料呢?
我們在新課伊始,恰當地引入與文本密切相關的背景資料,則會使學生興味趣盎然,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
筆者在教學人教實驗版五年級上冊《長相思》一課時,上課伊始,便出示了納蘭性德的背景資料:他出生在清康熙年間,生長在鐘鳴鼎食的豪門世家,他的父親納蘭明珠為權重一時的宰相;他18歲中舉,22歲賜進士,是康熙皇帝的一等貼身侍衛;他兩年間編篡了1792卷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四年間編成了史書見聞《淥水亭雜識》;他24歲時出版詞集《側帽集》,后來又問世了《飲水詞》,留下詞作349首,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他就是——納蘭性德。
這樣的引入內涵豐厚,情感豐富。激蕩著學生的心靈,激發了學生學習文本的欲望。
再比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的《生命生命》一課,開始筆者引入了杏林子的散文《愛是我們最后的希望》中的一段話:我生病時,只有十二歲,還是一個活潑天真的孩子,……突然之間,我落入無底深淵,我掙扎、抗拒、精疲力竭。面對著日益惡化的關節,前途茫茫,病愈無期,生命于我是多么沉重的負擔啊。多少次,我想放棄活下去的權利,可是隱隱中又有股不甘心的感覺。
杏林子對生命的抗爭,如一粒種子,埋在學生心中。學生不但滿懷激情地進入文本探索感悟,而且立足全篇,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的起點,首先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需求,呈現與之密切相關的背景資料。這些背景資料在成為教學內容之時,已經過教者的加工、重組和整合,切合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能促使學生自覺地進入探究的境界。
教材不單單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能力的文本,還承擔著豐富的學生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等諸多任務。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靈活地引進背景資料,使文本變得更豐滿,學生理解得更透徹,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結合得更緊密。
比如,筆者在教學《生命生命》時,感悟“瓜苗生長”一段時,筆者適時引入了杏林子的散文《新芽》中的一段:二十多年來,我眼看著全身的關節一個個損壞、變形、僵死。多少時候,我也曾筋疲力竭,生命力有如風中的枯葉一般,一點一點離我而去,就像一棵奄奄一息、垂死枯竭的樹。然而,在某一處很深很深的地方,總像是有一點不死的東西在掙扎著、掙扎著,幾經休息調養,又逐漸地在滋長、在萌芽。
這段資料對學生理解杏林子寫磚縫中的瓜苗不屈生長的內涵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杏林子的與瓜苗一樣弱小,卻一樣不向生命屈服。從而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對杏林子其他作品的閱讀興趣。
就閱讀課堂而言,對文章主題的把握來自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由于學生的人生經歷、感悟水平的差異等因素,學生往往不能一下子正確把握文章的主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能適時呈現密切相關的背景資料,學生就能憑借這些資源,由淺入深,深刻理解文章主題。
在學習文本的基礎上,在教學結束時加載背景資料,可以把它鏈接到更為廣闊的背景中,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
筆者在教學劉章先生的《搭石》的課尾,引入了這樣一段資料與文本相對比:
1977年,我來到石家莊工作。當我見到人們搶著擠公共汽車的時候,見人們無序地匆匆橫穿馬路的時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鄉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
當我見馬路上有磚頭或樹枝,人們寧可繞著走,也不肯彎腰拾起的時候。我又想到山里人……;
這是劉章先生在《寫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中談到的自己的寫作初衷,旨在喚醒人們心中的無私與熱情。這樣的課尾使學生與自身固有的思想經過沖突、并存而達到融合的程度。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滌蕩了學生的心靈。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背景資料,萬萬不能忽視。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背景資料,以便于合理地運用于教學之中,使其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了解古詩詞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境界和作品的時代背景(背景資料包括時代狀況、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經歷等),它是為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服務的。
[1]《運用比較教學策略豐富學生認知背景_》百度文庫
[2]《小學語文鏈接式閱讀教學策略研究》席善平
[3]百度文庫《在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有效教與學中,促使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孫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