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勇(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荊州市工業化現狀分析
胡建勇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荊州434020)
摘要:工業化是城鎮化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城鎮化反作用于工業化,為工業化奠定基礎。城鎮化是一個國家發展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城鎮化建設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綜合體現,是實現現代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過程。本文分析了荊州市城鎮化工業化現狀,將荊州市的城鎮化現狀與全省和全國進行對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了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實施農業產業化等措施。
關鍵詞:荊州;城鎮化;工業化;現狀
(1)從工業結構方面進行分析,運用霍夫曼比例來分析判斷荊州市工業化水平。霍夫曼比例是指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與生產資料工業凈產值之比,如果得到的霍夫曼比例越小,表示工業化水平越高。以下采用輕工業與重工業產值之比來近似替代霍夫曼比例,分析判斷荊州市工業化水平。
表1 霍夫曼比例
表2 2010——2013年荊州輕重工業產值比
從表中可以看出,近年來,荊州市工業化過程近似的霍夫曼比例為穩定態勢,但現階段比例大于4,5依據霍夫曼比例來判斷,荊州屬于工業化第三階段,即工業化中期階段。
(2)從產業結構方面進行分析,采用庫茲涅茨模式分析荊州市工業化水平。庫茲涅茨將產業劃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利用國內生產總值在三大產業的分布狀況,得出了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
表3 2009—2013年荊州三產業結構
近年來荊州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見表3)。三次產業占GDΡ的比重已由2009年的29.3:35.5:35.2轉變為2013年23.9:44.7:31.4,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了5.4%,第二產業比重上升9.2%,第三產業則下降%。與庫茲涅茨模式比較,荊州工業化目前大體處于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的轉移過程,即處于工業化初期和中期的過渡階段。
(3)從就業結構方面進行分析,以配第一克拉克趨勢來分析荊州市工業化水平。克拉克利用配第收集了若干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勞動力數量在三次產業間轉移的統計資料,得出以下結論:
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收入進一步增加,勞動力就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這一結論被稱之為配第一克拉克趨勢,并以此判斷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工業化水平。從荊州市的統計數據分析,該地區農業從業人員比重有較大幅度下降,從2000年的56.06%下降到2009年的42.57%;非農業從業人員比重從43.95%上升到57.43%(見表4)。按照配第一克拉克趨勢來判斷,荊州市工業化水平總體上處于由第三階段到第四階段的轉移階段——即工業化中期階段。
表4 2000—2009年荊州就業結構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荊州工業化水平總體上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階段過渡。
(1)調整優化工業結構。政府應支持傳統產業加快技改擴能、提升裝備技術水平,推動裝備制造、醫藥化工、電子信息等產業規模化、高端化發展,打造荊州支柱產業升級版。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搶前布局新興產業,引進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引領性強的產業和企業。
(2)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堅持企業需求導向,政府要落實和完善土地、融資、人才等扶持政策,支持骨干企業和行業龍頭擴規模、上檔次,帶動優勢產業鏈式發展、抱團發展。充分發揮開發區工業“主戰場”作用,支持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完善配套功能,增強承載能力,實現內涵式發展。
(3)加快城鎮化進程。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發動機”;城鎮化對工業化起著促進作用,推動工業化發展。城鎮化建設是一個社會現代化水平的綜合標志,是實現工業化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張培剛著.農業與工業化[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08).
[2]胡建勇.荊州市城鎮化現狀和發展分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12).
[3]湖北省荊州市人民政府網站.
院級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4j0302)
作者簡介:胡建勇(1968-),男,湖北人,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