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宇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大學英語教學在經過近十年的改革后,目前正處于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注重課程設置的實質內容,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專業英語(包括學術與職業英語)溝通能力,構建工具性與人文性訴求的個性化教學體系。然而,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多以西方文化的人文性和文學性作品為主,過多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殊不知,學術素質的培養對大學生而言仍然重要,有利于提高其利用英語汲取和交流世界經濟、科技和文化信息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學術英語教學勢必將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主流方向。
以內容為依托(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學模式,以其全新的教學理念已經成為國內外教育界研究的熱點。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推行的中、小學雙語教學形式多樣,其中一個教學方法就是通過使用目標語來進行自然科學和歷史科學的教學,甚至是大學的某門學科的教學。CBI教學模式由此產生,是融合某一學科特定主題和語言教學,以內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方法。
作為語言教學領域的新概念,Leaver和Stryker認為CBI教學模式具有四個顯著特征:(1)教學內容的學科性(disciplines),教學內容不再是以語言的形式和技能為重點,而是始終圍繞某一學科知識,通過內容學習獲得語言知識,提高交際能力。也就是說,如果學生將英語作為了解信息的工具或途徑,而非為了語言本身而學習,這樣可以將其注意力集中在語言學習的內容上,同時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感。(2)語言材料的真實性(authenticity),在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環境下,學習者不再局限于較小的文本分析,而是基于學科主題接觸大量真實的文本材料,以便提高其閱讀信息量大,詞匯密度高,語言結構復雜學術性文本的能力。而且內容的原生態可營造真實的學術英語環境,對語言習得大有益處,使得學習者有機會接觸地道的語言結構和學術詞匯,而不是基于語法和詞匯知識的本土化語言。(3)獲取新的信息,CBI教學模式引入學科內容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求知欲望和動力,通過英語語言的學習可以幫助他們探索未知的學科知識,構建系統的專業信息框架,體驗嶄新的研究領域和前沿性課題。(4)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提升認知學術語言能力。如果學習者具有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和較強的專業認知能力,通過參與具有挑戰性的學術主題的語言交流和高層次的學術認知活動,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其在本學科內的語言意識和語言技能,提高分析、評價和推斷能力,更加有助于語言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綜上所述,以內容為依托的英語教學在降低焦慮、提高學習動機、激發興起、保證輸入量、感受真實的語言環境和消除內容與文化的隔閡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
面對國際化課程和全英教學的興起,大學英語課程定位也隨之發生變化,各大高校在完成基礎英語教學階段之后紛紛開設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且以學術英語(EAP)和職業英語(EOP)課程尤為突出。秦秀白(2003)認為,大學英語應圍繞“學術英語”開展教學,基礎階段的英語教學可等同于通用學術英語(EGAP),主要解決學術英語的共性問題,培養學生專業上聽說讀寫的學術交際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從多元性能力培養方面,學術英語作為跨學科中語言的共核部分,通過講授某一學科領域的英語,重點在于其學科的語篇、體裁特點和交際策略和技能,而非學科的專業內容和知識,能夠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任何專業學習和研究的基本語言交際能力,增強其在組織材料和運用學術文體的語法和詞匯的寫作能力,以及引用資料論述觀點的表達能力,區別事實和觀點的學術批判能力等。因此,為適應教育國際化,大學英語教學必須以學術英語為導向,培養學生在專業學科領域的國際競爭能力(蔡基剛,2012)。
CBI教學模式是將教學重心從語言形式的學習轉移到以學科內容為導向的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從而彌補學生在語言技能和語言應用能力之間存在的差異;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習者掌握各種學科中所需要的學術素質能力和體裁知識。然而,EAP教學作為一種手段,通過對其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和師資培養等方面的改革,以達到學生使用英語達到專業課程學習和學術交際能力的需求。
教材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教學內容可以向教師傳遞一種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以內容為依托的EAP教材編寫與建設,首先注重教材內容應以學科知識為依托,強調其材料的學科性、知識的最新性和理論的探索性,以便激發學習者對學科知識內容的求知欲望。其次,教材內容需保證輸入信息量的充足性和輸出形式的多樣性。由于學生的學習目的是較為全面地了解學科某一主題的內容,所以每個主題所提供的輸入性閱讀或聽力材料可以不局限于篇幅的長度和數量;而且在語言輸出方面,可以圍繞學科主題設計以基于任務的,多樣體裁的寫作或口語訓練。最后,內容語料的真實性。在學術英語教學中,通過提供大量真實、生動的素材,可將學術活動和英語教學充分融合,使學生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了解學科專業的現狀,以達到在體驗式語境中學習語言,提高學術交際能力。
以CBI理念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保護式、輔助式和主題式教學三種,其共性之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英語作為學生獲取學科內容知識的工具,而不是作為直接的學習目標。然而,依據我國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學術英語教學的其中一個主要的教學方法就是主題式語言教學。主題式語言教學(theme-based languageteaching)是圍繞某一主題內容展開學習,具有較強的語言導向性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語篇閱讀、聽力素材和學科相關背景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展學術詞匯和專業知識;采用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結合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最大限度地進行學科內的各種話題的討論活動,有意識地營造真實的話語交際語境,從而使學習者在互動、交流與合作中習得語言知識,提高學術英語綜合能力和專業思辨能力(趙蘭信,2015)。
學術英語的課程目的不是講授專業知識,而是提升學習者在本學科內的語言意識和語言使用技能。通過對國外從事學術英語教學的師資情況調查,我們發現CBI模式下的學術英語教學對教師的英語語言水平、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的要求并不高,甚至可以沒有任何相關知識和背景。同樣我國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師的學歷結構、學術背景和科研能力也已成為EAP教學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注重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觀念轉變,教師轉型勢必成為當下師資培養的首要任務。大學英語教師只要有勇氣克服恐懼心理,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投入積極的熱情面對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或者接受一定的專業培訓,進行跨學科的進修、深造和訪學,進而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便能夠完全勝任學術英語課程教學,甚至成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雙師型教師。
我們認為CBI教學理念,為正處于后大學英語時代的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以學術英語為主導的ESP教學,是大學英語改革的必由之路。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學術英語教學,較好地解決了教學中語言技能的培養與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學術交際能力的提升之間的問題,實踐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