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慧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區域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之一。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在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對整體和個體進行科學定位。其中,明確河北省的角色定位,對提升河北省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北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最大受益者,要積極承擔服務的角色,利用傳統區位優勢,積極對接京津產業,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區域產業整合升級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河北省;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6-0087-03
京津冀和長三角、珠三角并列為我國三大重要發展區域,各項經濟發展總量指標占全國的比重很大,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很重要的支撐作用。京津冀地區生產要素總量相對豐裕,但長期以來的無序競爭和重復建設導致北京的首都優勢、天津的港口優勢以及河北的資源優勢沒能協同發揮,未能形成整體的區域競爭能力。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目前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整體實力不強,地區發展滯后的狀況明顯。因此,從增強區域整體實力、平衡三大區域發展水平的角度來看,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深遠。2013年,北京人均GDP 93213元,天津人均GDP 99607元,河北人均GDP 38716元,京津冀三地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相差較大。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是解決三地發展問題,也是解決天津和河北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更是優化國家區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布局,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形成新的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
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定位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在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對整體和個體進行恰當的定位。北京市在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人才、旅游等資源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產業結構明顯向服務業傾斜。2013年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在京津冀三地中居于首位;天津市工業發展比較成熟,綜合實力較為均衡,具有加工制造業與港口優勢,生產要素在三者之間居中,第二、三產業相對發達;河北省自然資源豐富,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低,農業、重工業及現代制造業配套產業相對較發達,擁有廣闊的海岸線和內陸,市場發展潛力大。2013年河北省第一、二產業具有比較優勢(見表1)。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定位是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生態修復和環境改善示范區。北京市的定位為國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天津市的定位為北方經濟中心、現代制造業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金融創新中心;河北省的定位為新型工業化重要基地、北方重要的商貿和物流基地、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安全支撐區。北京之所以沒有定位為經濟中心,并不是要放棄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而是要放棄發展“大而全”的經濟體系,把一些低附加值、高消耗、重污染的相對低端產業疏解出去,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使經濟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城市的戰略定位。比如,2014年北京制定實施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關停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392家,搭建了30個產業疏解合作平臺,推進產業轉移疏解項目53個。在調整、疏解北京城市功能的過程中,能夠帶動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河北的產業發展,促使河北進行產業革新,吸納更多優秀人才,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
明確了京津冀總體定位以及北京、天津和河北各自的定位后,重點規劃并落實相關政策對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程至關重要。
(一)著力加強頂層設計
國家應加快編制首都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明確三地的功能定位、產業分工、城市布局、設施配套、綜合交通體系等重大問題,同時也應當堅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
(二)加大三地協同發展推進力度
長期以來,由于行政區劃、優先發展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三地發展各自為政。北京依據首都優勢,率先成為高大強的經濟體;天津利用良好的工業基礎和區位優勢,確立起了北方經濟中心的位置;河北地大物博,但經濟實力相對比較弱,沒有突出的集聚優勢,雖然作為京津保障和屏障,但各方面發展都落后于京津兩地。三地協同發展就是要破解壁壘,打破“圍墻”桎梏,形成三位一體的大發展格局。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充分發揮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發展協調機制的作用,著力推動京津冀三地經濟朝著目標同向、措施一體、作用互補、利益相連的方向發展。
(三)合理分布區域產業,形成上下游聯動機制
目前,北京的工業體系較為繁冗,包括高端的航空航天產品制造業、中端的機械制造業、低端的建材制造業和服裝生產;天津工業包括冶金、石油化工、基礎化工、機械制造、汽車、電子信息產品、紡織服裝等,一應俱全;河北的工業以冶金、建材等重化工業為主導。三個地區的工業都自成體系,沒有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相互關聯的社會化分工。因此,應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避免同構性和同質化,形成區域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
(四)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
京津冀三地要促進城市分工協作,提高城市群一體化水平,提高其綜合承載能力和內涵發展水平。三地要堅持區域一體、協同發展的原則,促進城鎮功能合理分工,優化城鎮規模結構,著力培育區域次中心城市和沿海新開發地區。把北京、天津和河北組成新三角,打破邊界概念,加強北京周邊地區的城市規劃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重點發展科技創新、金融及電子商務等產業,吸引人才集聚,推進三地的深入合作。
(五)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
京津冀人口總數1億多,目前面臨著霧霾、水污染等眾多生態問題,加強環境環保合作,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迫在眉睫。三地應該在已經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基礎上,完善防護建設、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著力在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的合作,建設綠色、可持續的人居環境。endprint
(六)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
長期以來京津冀三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規劃各自為政,公路、鐵路、機場等多項交通運力資源缺乏統籌協調,銜接不暢。因此,把交通一體化作為先行區域,加快建設快速、便捷、高效、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網絡系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天津將推動組建“京津冀軌道交通投資公司”,打造區域軌道合作發展平臺;加快三地客運一體化進程,簡化跨省客運手續,試行比鄰區縣公交跨境運營,推進區域公交、地鐵一卡通行和長途客運聯網售票。北京計劃到2020年,形成京津冀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網和主要城市3小時公路交通圈。與此同時,國家民航局發布《民航局關于推進京津冀民航協同發展的意見》,將完善北京首都機場服務首都核心功能的保障能力,確保北京新機場在2019年建成通航,屆時將其打造為大型國際航空樞紐、京津冀區域綜合交通樞紐。
(七)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
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需要京津冀三地破除限制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各種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配置。因此,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要本著優勢互補、共建共享、統一開放、共贏發展的原則,推進京津冀建立法制化營商環境、建設統一開放的商貿流通市場、協調推進口岸一體化、加強開放型經濟合作等。
三、河北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角色定位
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河北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河北的角色應定位為服務與發展。無論是城鎮布局、產業布局,還是基礎設施、環境建設,都必須著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局。
河北是北京功能疏解和戰略展開的腹地,必須把握好在京津冀一體化大格局中的戰略定位,切實擔負起應盡的責任。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最大瓶頸是生態壓力,河北就要強化生態保障功能,在防治大氣污染的同時,對山水林田湖海進行綜合治理,努力使河北的生態環境足以支撐起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京津冀城市群的最大短板是京津周邊城市發展滯后,河北就要改善城鎮層級結構,完善城鎮體系,梯次推進,積極推動縣城擴容升級,提高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最大難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河北就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大力培育創新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一代無線通信、集成電路設計、半導體照明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京津冀一體化的基本條件是交通一體化,河北就要承擔交通疏解功能,重點提高京津冀區域的交通效率,用輕軌和地鐵等公共交通使周邊地區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形成京津冀最為便捷的交通體系。
河北在承擔服務功能的同時有利于自身的發展。首先,河北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能夠吸收高精尖的技術以及創新方法,從而快速高效地增加河北本地企業的附加值;其次,河北可以發揮毗鄰京津的區位優勢,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建設適應京津市場需求的工業品和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在滿足京津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時也發展了本地的經濟;最后,在建設和發展環京津經濟圈的同時,河北可以培育在國內外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從而擴大進出口貿易,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總之,河北在承擔服務功能的過程中必會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同時會繼續減少和消除貧困,改善生態環境,從整體上推動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綜合水平的提高。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需要三地政府增強合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且需要形成協同發展的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區域一體化的進程。河北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最大受益者,要積極承擔服務的角色,營造一個法制化的發展環境,確保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程有序推進。河北要找準定位,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利用傳統區位優勢,積極對接京津產業,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區域產業整合升級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葉堂.新時期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4(1):138-139.
[2]逄金玉.京津冀區域一體化中的現代商貿合作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報,2014(8):84-85.
[3]曲寧.京津冀協同發展現在進行時[J].天津經濟,2014(5):27-30.
[4]張利星.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4(18):466.
[5]李子祥.關于京津冀一體化下的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4(23):22-23.
(責任編輯:喬 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