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宏 張培通 郭文琦等
摘要:中科甜3號系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通過回交系選育的甜高粱新品種,該品種生育期中熟、豐產、較耐鹽、抗倒性也較好,適宜于江蘇省鹽堿地和脫鹽地種植。簡要介紹甜高粱新品種中科甜3號選育過程、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甜高粱;耐鹽;中科甜3號;選育;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4.0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3-0095-01
栽培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Linn.) Moench subsp. bicolor]隸屬于禾本科高粱族高粱屬甜高粱種下的一個亞種[1-2]。甜高粱是C4作物,光合作用效率高,生物產量和經濟產量大。甜高粱作為飼料、糖料、能源作物極具開發價值[3],尤其作為青貯飼料具有轉化率高、營養豐富的優勢[4],并且甜高粱具有耐鹽堿、耐瘠薄、抗旱、抗澇等諸多特性,適宜在江蘇省沿海灘涂鹽堿地種植[5]。加速選育和推廣高產甜高粱品種對有效利用江蘇省沿海灘涂等邊際土地具有重要意義[6]。中科甜3號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經過多年選育出的適合江蘇省沿海灘涂地種植的甜高粱新品種,該品種于2014年3月通過江蘇省品種鑒定委員會的鑒定。
1 親本來源及選育過程
2006年11月在海南省以江蘇省甜高粱農家品種南通1號作母本,美國引進的高糖、抗逆性強的甜高粱品種M-81E為父本配置雜交組合。2007年5月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植F1,同年11月南通1號×M-81E的F1與親本南通1號進行一次回交。2008—2010年,通過系譜法經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和海南省加代篩選出生育期中熟、豐產性好、耐鹽、抗病性好、穩定的BC1F6優良品系(中科甜3號)。2011—2012年在連云港、鹽城等沿海灘涂地區進行品系比較試驗,成熟時鹽堿地(鹽分含量在0.3%~05%)新鮮產量72~78 t/hm2,籽粒產量3 840~4 155 kg/hm2;脫鹽地(鹽分含量在0.2%以下)新鮮產量93~94.5 t/hm2,籽粒產量5 250~5 325 kg/hm2,中科甜3號表現出較好的耐鹽性和豐產性。2013年中科甜3號申請參加江蘇省2013年甜高粱新品種鑒定試驗,在江蘇省灌云縣洋橋農場、江蘇省射陽縣金海農場、江蘇省如東縣東凌墾區沿海灘涂鹽堿地的3點平均新鮮產量為85 705.5 kg/hm2,比遼甜1號(對照)增產6.34%,增產極顯著,居參試品種第1 位;中科甜3號干籽粒產量為4 902.3 kg/hm2。
2 主要特征特性
生育期中熟,平均為139.3 d;出苗較好,苗勢較強,中后期長勢穩健;葉片綠,葉鞘紅,株型清秀,莖稈質地硬、有韌性,穗形緊湊、呈紡錘形,穎殼棕紅,籽粒白色、外露;平均株高為324.17 cm,莖節數為17.67節;莖較粗,為1.89 cm;莖稈榨汁率為48.07%;汁液糖錘度為16.20;單株每穗粒數1 677.00粒;千粒質量 34.40 g。中科甜3號較耐鹽、抗倒性也較好。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適時播種
中等肥力土壤的10 cm耕層地溫穩定在12 ℃以上,土壤含水量在15%~20%時播種為宜,該品種在江蘇省沿海地區的適宜播種期通常在4月底至5月20日。
3.2 精細播種
播種深度為覆土鎮壓后2 cm左右,鹽堿地宜采取地膜平鋪和溝畦覆蓋起壟(壟高4~5 cm)的種植方式,從而降鹽、提高成苗率。播種時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750 mL/hm2,兌水600~750 kg/hm2 1 000倍液全田噴霧,防治地下害蟲;播種后及時用50%莠去津可濕性粉劑2.25~300 kg/hm2兌水450~750 kg/hm2均勻噴于土表防治田間雜草。
3.3 合理密植
脫鹽土種植密度以9萬株/hm2為宜,密度過大容易引起倒伏。鹽堿地須要根據土壤鹽分含量適當調整種植密度,鹽分含量在0.3%以下的輕鹽土種植密度掌握在9.00萬~975萬株/hm2;土壤鹽分含量在0.30%~0.50%的重度鹽堿地適宜密度掌握在10.50萬~11.25萬株/hm2為宜;鹽分含量在0.50%~0.60%的重鹽堿地適宜密度為12.00萬~1500萬株/hm2。
3.4 肥水管理
甜高粱全生育期施肥以2次為宜,一是基肥,結合整地施45%高濃度三元復合肥450 kg/hm2;二是拔節期,追施一次化肥尿素225~300 kg/hm2和硫酸鉀105 kg/hm2。在播種后遇連續干旱要及時澆水,防治干旱返鹽造成幼苗枯死。
4 病蟲草害防治
播種時要進行化學除草,如未及時化除,應在2~3張葉時進行1次中耕除草。全生育期注意防治蚜蟲和玉米螟:可用25%吡蟲啉乳油600~900 g/hm2,兌水600~750 kg/hm2全田噴霧防治蚜蟲;心葉期用3%呋喃丹顆粒劑防治玉米螟和高粱條螟。
參考文獻:
[1]賈春林,盛亦兵,張華文,等. 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甜高粱產草量和飼用價值[J]. 草業科學,2013,30(1):116-119.
[2]馮海生,李春喜. 應用灰色關聯度綜合評價甜高梁的生產性能[J]. 草地學報,2013,21(3):622-625.
[3]郭平銀,齊士軍,徐憲斌,等. 能源植物甜高粱的研究利用現狀及展望[J]. 山東農業科學,2007(3):126-128.
[4]宋金昌,范 莉,牛一兵,等. 不同甜高粱品種生產與奶牛飼喂特性比較[J]. 草業科學,2009,26(4):74-78.
[5]張培通,李春宏,郭文琦,等. 甜高粱新品系YT002在江蘇種植的產量形成和器官建成動態特征分析[J]. 江西農業學報,2013,25(4):1-4.
[6]李春宏,張培通,郭文琦,等. 甜高粱用作青貯研究利用的現狀及展望[J]. 江蘇農業科 學,2014,42(3):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