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摘要:在大力構建節約型社會的今天,倡導并推廣節約集約用地,它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本文先簡單分析實施節約集約用地的重要性,然后探討了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具體構建策略,希望能為土地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節約集約用地;激勵;約束
前言:現階段,我國土地使用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建設用地粗放、農業用地閑置率較高、工業用地比例較大。為改善土地資源利用現狀,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應從總體規劃著手,構建科學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一、實施節約集約用地的重要性
(一)節約集約用地是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對某些發達國家而言,在土地資源管理方面,已經從數量以及質量的管理與防護過渡到生態環境的管理與防護層面,而我國正處在數量的管理與防護層面,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這與現代化建設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1]。為促進經濟發展,擠占糧食用地,危害生態安全,過度使用,忽略養護,土地生態形式逐漸惡化。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緊張的今天,全面貫徹落實節約集約用地,有效保護耕地,提高土地使用率,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符,且也是貫徹可持續發展觀的必然需求,是我國長時間內必須堅守的一項方針政策。貫徹節約集約用地,也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積極響應,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利國利民、增強我國綜合實力以及永續發展的有效戰略。
(二)節約集約用地是改善土地使用現狀的唯一手段
我國地大物博,但因人口數量眾多,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較少,從整體層面上來說,資源質量不高,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顯,且在建設用地使用中存在閑置浪費以及短缺等問題。據對建設用地的調查可知,其閑置土地大約在400萬畝左右,為緩和日益突顯的供需矛盾,急需實施節約集約用地,快速提高土地利用率,沖破土地資源束縛。
二、構建激勵與約束機制的策略
(一)完善土地市場,改進財稅政策
加強土地有償使用變革,逐步縮減劃撥用地范疇,推廣并使用建設用地有償使用體制,針對劃撥、出讓以及使用制定具體的政策,構建科學的土地市場體系;在合理規劃、有效管控的基礎上,嚴格遵循節約集約用地標準,提升土地前期開發力度,增加凈地轉讓力度,完善農業用地的流轉體制,加快構建良性的金融市場。
改進財稅政策,科學規劃財權和事權,改善金融體制,沖破原有粗放式管理模式的束縛,構建牢固且獨立的地方稅種,構建可行的土地稅收體系,改進相關稅制。
(二)全面貫徹節約優先戰略
首先,堅持新型資源觀念,全面貫徹落實節約優先戰略。這是因為思想觀念決定節約集約用地的落實情況,因此,應增強土地資源憂患意識,改進用地理念,在土地開發使用中全程貫徹節約集約理念;其次,注重頂層戰略規劃。從國家戰略角度出發,科學設計頂層戰略,并從國家層面認識節約集約用地理念,全面掌握其內涵、工作重點和規劃布局,還應從布局、體制、技術要求以及政策等多個層面著手,構建科學的節約集約用地機制;最后,有效設計平臺,全面推進模范縣的學習活動,通過總結、分享,最大限度地發揮模范和指導作用,進而形成節約集約意識[2]。
(三)加強規劃約束
合理的規劃可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達到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在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激勵功效的同時,增強規劃的約束功效,約束建設用地的無節制的擴張,確保土地使用規劃和整體規劃的一致性,保證建設用地規模滿足土地利用整體規劃。另外,還應構建可行的供需調解機制,科學論證年度新增設的用地指標,合理設計用地規模。從宏觀層面加強土地調控,有效管控建設用地空間,通過土地供應的強制性約束換取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從原有的以需求確定供應逐漸轉變到以供應指導需求,增強需求管理。
(四)優化考核體系,加強法制建設
在大面積推廣學習在節約集約用地中表現優秀的縣時,注重實踐經驗積累,不斷優化相應的考核指標,例如,土地使用率、耕地保護情況、規劃執行效果等,其中著重做好建設用地相關指標的編制與考核工作。對于實施效果良好的政府,不僅要頒發榮譽證書,還應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五)加大監管力度
節約集約用地是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需要我們通力合作,各司其職,統一協調,加大監管以及執法力度,確保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的全面落實。堅持職權和責任相統一的原則,確定各個組織、個人的職責,采用共同責任體系。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構建全面監管平臺,不斷提升監管效果。
結語:節約集約用地激勵與約束機制的構建是一項繁瑣、長期的工程,也是對節約土地資源政策的積極響應,還是對現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創新,在經濟快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條件下,有效利用經濟、技術等多種手段,同步實施激勵和約束機制,設定合理的戰略導向,科學規劃,進而不斷降低經濟發展對土地資源的依賴程度。
參考文獻
[1]姚華軍.構建節約集約用地激勵與約束機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6-12.
[2]廖永林.用制度引領節約集約用地方向——在“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建設專家座談會”上的主題發言[J].中國土地,2012,(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