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湘湘
【摘 要】校園文化是以社會文化為背景,以學校校園的全體師生、管理人員為主體,在學校學習、生活、管理過程中所反映的高校整體的精神面貌、辦學方針、教育和管理水平。校園文化與大學生德育教育是相對獨立而又完整的體系,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容、相互促進。校園文化是大學生德育教育和高校道德建設的載體,而大學生德育教育又主導著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 大學生德育教育 關系 功用
一、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關系
高校校園文化承載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它可以通過各種社團活動繼承傳播學校已有的校風、教風、學風等傳統作風,同時也融合著社會先進文化的精華,引領著學生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優秀的校園文化可以優化育人環境,可以改變學生被動接收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而使大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無法最大化發揮其作用的局面。校園文化建設主體和客體都是大學生,他們既是校園文化的組織者、創造者,也是校園文化的參與者、實踐者。他們寓道德教育于校園文化中,以各種健康的娛樂活動形式出現,并借助于一定的校園物質條件,使德育教育工作變成了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從而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黨的教育方針和高校培養人的具體要求,決定了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方向必須由思想政治教育來主導。當今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形勢要求校園文化建設和道德教育與建設工作要結合起來,在提高道德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前提下,又把握住了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高校的教育必須遵循黨的教育方針,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原則,以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最終目標,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這就必須由思想政治教育來保證。
校園文化發展方向要體現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就必須以道德教育工作為指導。校園文化建設要體現道德教育這個主題內容,就要一如既往地堅持以思想道德為主導,突出主題,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把德育、智育、美育、體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中,用馬列主義升華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功用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培養大學生樂觀向上的人生觀態度、豁達開放的世界觀態度、端正的價值觀態度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性情修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等,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同時也使學生的適應性、自主性、創造性等多方面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一)導向與制約功用
校園文化對學校師生的思想、作風和情趣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接受校園文化所蘊含的價值準則和價值取向,逐漸把個人融合到集體之中,達到陶冶情操和情感共鳴的狀態。良好的校園文化通過引導、啟迪和熏陶,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個體,通過模仿、暗示、從眾認同等心理機制使生活其中的個體受到無形的約束。高校校園文化對校園師生的行為具有廣泛的約束力,它通過校園的物質環境、各種規章制度、精神氛圍以及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等作用于校園師生,使他們在有意或無意之中受到啟發和感染,形成內在的約束力,制約著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二)熏陶與塑造功用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功用的依據是環境對人的品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與影響。和諧上進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校、熱愛祖國的情感。在這種積極情感的感召下,學生將對學習與生活煥發出更大的熱情。校園文化的塑造功能通過學生的內化、從眾、認同等心理機制,同化學生的道德規范、價值認同和行為模式,使其成為個體的心理氛圍,從而成功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校園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實現對學生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從而達到滿足社會需要的目的。
(三)凝聚與整合功用
校園文化追求一個學校的整體優勢,樹立一種特色的群體價值觀念,培育一個知名的學校品牌,以提高學校的競爭能力。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可以增強學校師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它所包含的全體校園人的共同價值觀念、理想信念、行為規范等群體意識,就像是一種強力精神黏合劑,使處于其中的師生產生歸屬感和凝聚力。對學生而言,在學生中形成一種向心力,通過培養良好的學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情趣高雅的精神生活,消除他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使他們加入到集體中來。學生們團結友愛、比學趕幫、相互促進,共同凝聚成一個整體,以群體的力量為學校創造更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心理調適功用
校園文化作為微觀的文化氛圍,構成了學校內部的心理環境,有力地影響和制約著大學生的理想、道德、情感和行為。優良的文化環境能夠給人以心理上的撫慰,起到保持心理穩定的功用,同樣的,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給學校師生帶來相對穩定的心理。調適大學生心理是當今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學生面臨著學習壓力大、人際交往受挫、就業越來越困難等壓力,就會產生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因此,高校利用校園文化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就十分必要。大學生可以通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來宣泄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心理能量,平衡自己的心態,從而做到心理自我調適。
【參考文獻】
[1]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白嵐.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