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英
【摘 要】農村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是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部分,文章分析了農村中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并站在學校角度對如何加強農村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對策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的力度大為加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但當前農村中學學生思想道德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無法回避的問題。一些領域道德失范,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一些未成年人價值觀發生扭曲,給未成年人的成長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加強未成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是關系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希望工程,是關系億萬家庭實際利益的民心工程,是關系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
一、農村中學學生思想道德現狀積極的方面
在當今的農村中學教育中,智育的力度是有目共睹的,但往往有時候是以德育的削弱為代價。通過調研,我們發現農村中學學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其現狀有幾個方面的特征:
(1)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學生有較高的愛國熱情,有較強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希望祖國繁榮昌盛。
(2)贊同集體主義精神。在學校和集體的活動中,都愿意為所在集體的榮譽付出自己的辛勤和汗水。
(3)渴望民主、平等、自由。學生對民主、平等、自由等表現出較大的熱情。他們希望社會能夠給予他們人格的足夠尊重,希望父母給予較大的足夠空間,希望學校給予學生以平等尊重的教育態度。
二、農村中學學生思想道德現狀現存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現存問題
在充分肯定學生思想道德主流的同時,也要正視農村中學學生思想道德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
(1)缺乏正確的人生志向。部分學生在公與私、個人與集體關系問題上,價值觀存在著向個人價值傾斜的傾向。部分學生對集體活動缺乏應有的熱情,甚至于有的同學不愿意擔當干部,團員不愿意參加組織生活,唯恐影響自己學業。對“大公無私”的觀點難以接受,主張在不損害公眾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個人利益,強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兼容,索取與奉獻并重。大多的學生否認勞動最光榮,他們不熱愛勞動乃至逃避艱苦勞動,貪圖輕松、舒適生活,盲目崇拜歌星、偶像,精神不振,無心向學,人生理想、奮斗目標拋之腦后。
(2)以自我為中心意識太強。部分學生缺乏關愛意識、公共意識和規則意識。對學校班級、團組織的各種關愛集體、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各種活動,采取無所謂、漠不關心的態度。常常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交往中強調個人得失,過多地關心自我。
(3)心理承受能力差。“單親學生”、“留守學生”、“獨生子女學生”、“特困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很多學生存在社會交際能力差、人際關系緊張、注意力不集中,有攻擊行為、有抑郁性癥狀等問題。遇到困難與挫折很容易消沉,缺乏腳踏實地、艱苦奮斗的思想和堅強的意志,心理承受能力差。
(4)厭學情緒呈上升趨勢。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急功近利”急于賺錢。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家長會鼓勵孩子輟學賺錢。二是“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往往把目標定在培養“尖子生”上。結果,許多學生因學習“不跟班”而喪失學習信心。三是因學籍管理的弊端,一些學生仍能輕而易舉地獲得學歷證書。
(二)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未成年人第一堂課是家庭,中學生正是性格、道德品質、習慣的養成的關鍵時期,無不與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是“望子成龍”,許多父母把自己沒有成為大款、大官的郁悶都發泄在兒女身上,把家庭命運改變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對子女只要求功課好,功課成為他們衡量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唯一才尺度。二是家長因受社會壞風氣的影響,為孩子樹立了反面的榜樣。三是家庭結構失調帶來的影響,“留守生”、“單親孩子”,孩子成為不完整家庭的受害者,家庭的不完整、教育的不全面、社會的偏見也極容易造成青少年對社會的仇視、對人生的懷疑。
(2)學校教育方面。目前學校德育教育存在一些弊端,根本原因是沒有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的根本轉變。學校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一席之地,都十分關注升學率。德育變得“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其次,師德建設存在不少問題,部分老師認為德育是領導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人人抓學生德育的局面沒有形成。
(3)社會環境方面。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對中學生影響很大,拜金主義泛濫、急功近利盛行、價值觀念顛倒、美丑是非混淆,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判斷能力,致使其對正規的學校教育產生懷疑。各種成年人活動的場所缺乏監管,青少年迷戀其間,無時不沖擊著本來就缺乏抵御能力的中學生這一弱勢群體。農村未成年人活動場所缺失,也成為制約農村中學生健康生活情趣形成的原因。
三、加強農村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對策
加強農村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缺一不可。家長應積極承擔家庭教育,對子女進行正確的教育、監控和引導;學校應加強政治思想教育,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應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渠道。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進一步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根據當前農村中學生的思想狀況,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切實重視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使學校德育工作不止于表面。只有切實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改變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的狀況,才能真正實現全面素質教育。不轉變應試教育的思想,就不可能形成人人抓德育的局面,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就只會成為口號。
(2)拓展德育途徑,認真實施。為將德育內容落到實處,學校應充分拓展德育途徑,認真實施。
(3)拓展德育內容,養德育才。
①愛國主義教育。認真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規范升旗儀式,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七·一”、國慶、“一二·九”分別開展掃烈士墓、頌歌獻給黨、愛祖國、愛家鄉主題活動,釀造一種愛國主義氛圍,感染、熏陶、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②法制教育。聘請公安、交警領導對學生進行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道路交通安全等教育。
③理想紀律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科學、全面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每年國慶組織諸如:主題演講、文藝匯演等。
④禮儀道德教育。“禮儀廉恥,國之四維”。明確要求校園內是師生見面都要互相問好,同學之間要友好相處,制止課間追打,隨地亂扔果皮紙屑不文明現象。舉辦以“養成文明言行,倡導文明新風”、“倡導道德規范,建設綠色校園”為主題的各種活動。
⑤倡導和組織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圍繞學校教育教學中心,組織學生開展征文比賽、體育比賽等活動,開展黑板報、課間操、清潔衛生、晚自習紀律等評比活動。
⑥強化心理輔導。解決好學生的早戀、抑郁癥、耐挫力低等心理問題,使學生擺脫各種心理缺陷和問題的困擾,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心理品質。
⑦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使學校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應營造高格調、高水平、高質量的校園育人環境。
⑧強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結合網絡,號召家長對違紀學生的教育,聯系提供學生社會實踐場所,監督學生文明上網,使之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總之,學校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關鍵在于適應新形勢,按照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針對當代中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積極充實德育內容,改進德育方法,探索德育新路子,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真正實現“成為弘揚正氣、團結友愛、生動活潑、秩序坦然的精神文明建設基地”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