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懷應
【摘 要】一個人能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關鍵在于小學階段的教育。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要通過其所經歷每一件小事,所參與的每一項活動,以及每一節課的長期熏陶才能形成。在小學階段對孩子們成長起重要作用的是班主任老師,通常人們形象地稱班主任老師為“孩子王”。隨著社會的發展,班主任的工作變得極為復雜,要做好這份工作并非易事。本文主要就筆者自身對班主任的工作的理解,來探討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關鍵詞】小學德育;班主任;班級管理
如果將班級比喻成一艘船,那么班主任就應當是這艘船的掌舵人;如果將班級比喻成一個花園,那么班主任就是花園里那辛勤的園丁。班主任是一個班的引航者和管理者,他的一舉一動影響著班級里每一個孩子在德、智、體等方面的健康成長,甚至影響孩子們一生的道路,因此不得不說班主任工作是極其重要的。而這一點在小學階段則顯得猶為重要,因為小學是我們第一個走進的集體,第一個受教育的地方,第一個開始認識人、事、物的地方,小學階段對我們一生所起重要作用無可厚非。如何當好這個“孩子王”呢?筆者簡要地從以下幾方面來探討。
一、組建良好的班集體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但要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組建良好的班集體卻并非易事,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我認為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班級體的共同目標
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這個目標應是遠期、中期、近期目標的結合,然而制定班級目標并非是班主任個人的事情,只有全班學生參與制定,才有真正的集體目標,才能把班集體建設作為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他們的積極性才能真正的被調動起來,他們的個人目標和班集體的目標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
2.培養正確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教師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教育對個人的影響要比教師個人對學生的影響大得多。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倡的“平行教育”理念指出“既要通過個體的教育影響集體,也要通過集體的教育去影響個人。”一個有正確的輿論與良好的班風,可以制約每個學生的心理,制約每個學生的行為,正確的輿論是一種無形當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班風是反映一個班級精神面貌和教育質量的重要標志。培養一個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紀律嚴明的,同時具有本班特色的良好班集體,是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基礎。良好的班風一旦形成,對學習和生活在這個班級中的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著強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風應該是反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反映新時代人才素質要求的。
二、了解班級里的每一個孩子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其獨特性,在我們的班級里也是如此,每一個孩子都有自身與眾不同的特點,有的孩子擅長繪畫,有的孩子擅長舞蹈;有的孩子在語言表達方面具有優越性,有的孩子則更擅于邏輯思維。這些不同點就使得班主任工作具有了復雜性,我們不能夠用一種萬能定律去教育孩子,針對不同的孩子,我們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開發每一個孩子的潛能,要做好這一點我認為首先要做到:各取其長,各盡其能。
1.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的素質、才能、知識、個性和興趣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由于受不同的家庭、社會以及教育的影響,對某一具體問題、具體事物也有著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班主任教師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朋友,熟悉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及時了解學生中間存在的問題,區別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學生思想脈搏,對癥下藥,把“心理醫生”的工作做好、做活、做細,達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同時,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給學生分配不同的任務,從而促進他們自信心的增長。例如可以多開展些班級活動,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讓他們參與到活動中來,開發他們的潛能。同時,教師不能按照一個標準去衡量學生,作為班主任,我們應從不同的側面去了解孩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循循善誘
對于班級里的優秀生,班主任因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幫助他們克服不應有的驕傲等心理,從而促進他們繼續進步并且帶動其他同學一起進步;針對班級里的后進生,班主任則需要付出更大的耐心,同時,應注意方式方法,班主任幫助后進生不能急于求成,對暫時后進的學生要注意尊重和愛護他們,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誘,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達到教育目的。對后進生,不僅要指出他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尋找和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鼓勵其進步。班主任教育學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確的德育方法結合起來,特別要遵循心理規律,注重心理輔導,通過教育、疏導、啟示,使學生的思想問題得到解決。例如教師上課時就應注意到提問的方式與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可以嘗試通過不同難度等級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讓他們對學習不再產生畏懼感,讓每一個孩子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3.愛滿集體
在素質教育成為主導性的教育理念的今天,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在是教師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了,從傳統的“師道尊嚴”逐漸演變成了在教育上的授受關系,在人格上的平等關系,在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從尊重學生的人格出發,為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所以關愛是基礎。一個摯愛學生的班主任,自然會在學生中有很高的威望,自然會博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就會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同時,理解與溝通必不可少,還需要無時無刻的激勵教育,“多激勵、少批評”要求班主任善于發現學生的自身優點,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進心,通過發揚優點來克服缺點,激勵學生積極上進,讓愛充滿整個集體。
4.以身教代言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師教育學生,不僅體現在“言教”,也體現在“身教”。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不僅是紀律的約束、道德的規范,而且是父母的代表、他們的榜樣。他們崇拜品德高尚的教師,并將其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乃至音容笑貌、行為舉止。因此,班主任要注意道德修養,完善自身形象,嚴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這樣,才能影響和感染學生,與學生產生心靈的溝通。老師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一味要求孩子做好某一件事而自己做不到,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效仿老師,只停留在口頭上,落實不到行動上。所以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必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給孩子做好榜樣。
三、學會傾聽,做孩子們的知心朋友
作為班主任,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就是學會傾聽,因為傾聽是班主任了解班集里的學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不要指望學生會主動地向班主任傾訴心理話,因為在孩子們的眼里是高高在上的,我們應當做交往的主動者,消除孩子們的疑懼心理,傾聽的要訣就是要放下尊嚴,走進學生,與學生交流。走出辦公室,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主動地、努力地創造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條件,在和他們進行交談對話過程中,提供雙方交換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機會。
總之,在給予的同時我也有收獲,當我看到每一張渴望知識的小臉時;當我看到自己所帶的班級充滿朝氣,秩序井然地向前發展時,當我看到每一名學生學有所成時,所有的辛苦與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澗,瞬時又化為強大的動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