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李會玲
摘要:指出了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務必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結合,“五位一體”地建設偉大中國夢。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綜合推進,循環良性發展。微山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有了一些初步探索,從考核體系,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消減污染物排放,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快生態縣建設,建設人工濕地,抓好生態修復與保護,引導公眾參與,加強輿論監督等方面著手,健全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進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推進措施;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944(2015)06001503
1 引言
黨的十八大指出,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微山縣位于山東省南部,總面積1780km2,其中南四湖面積1266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3,入湖河流53條,流域面積3.17萬km2,是我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必經之地,保護水質安全,加強生態建設尤為重要。近年來微山堅持保護生態與加快發展相統籌,在科學發展中促進環境保護,在保護環境中實現循環發展。
2 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
生態建設旨在通過技術創新、體質改革、觀念轉化和能力建設去促進社會、經濟、自然的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1)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其一,建設生態文明是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體現。這就要求經濟社會發展應著眼于人的發展和進步,不能只把眼睛盯在經濟總量的增長上,而忽視人的生存狀態的完美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其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協調一致,讓子孫后代能夠享有充足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其三,近年來微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建設生態縣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
(2)建設生態文明、加強環境保護既是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發展的有力支撐。從本質上講,環境問題就是發展問題,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當前,微山正面臨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加速城市化進程的重要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可以促進房地產業、休閑觀光業、商業服務業的發展;促進水污染防治,湖水環境質量逐步好轉;促進高效生態農業、循環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及物流業等行業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推進城市化進程;提高人民的文明意識和整體素質。
(3)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是人民群眾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近年來,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快增長,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水源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食品污染等問題依然存在,由環境污染引發的信訪也呈上升趨勢。這就提醒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著力解決影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各類環境問題。
3 當前微山縣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經濟、社會和環境持續發展的總體勢頭很好,但在加快推進以城市化為主導的率先發展戰略中,環境保護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一些制約環境保護發展的根本性矛盾和問題仍然存在。
(1)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污染物新增排放量難以消化,結構性污染依然突出,污染減排壓力不斷增大。
(2)整體環境質量不高。全縣水污染防治工作與南水北調要求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區域污染問題依然突出;“三塵兩氣”(煙塵、粉塵、揚塵;工藝廢氣、汽車尾氣)污染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城區空氣環境質量還需進一步提高。
(3)環境執法還存在著以下薄弱環節。一是有些環境執法人員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環境執法工作職責不明確,工作不積極、不主動,甚至有些執法人員還充當企業的保護傘;二是環境監管薄弱,執法不到位。一些地方縱容、遷就環境違法行為,對發現的環境違法行為處罰力度不大,甚至該罰不罰,以收代罰,企業管理人員的責任無法追究,尤其是,嚴重存在著重項目審批,輕“三同時”監管;三是環境執法不規范。沒有形成制度化、經常化、數字化,在環境監管中,多是以事后查處(出了環境事件后再查處)、被動查處(人民來信、群眾舉報后再查處)、集中查處(搞突擊性的檢查活動)為主,而實際上企業已經排放了大量污染物,對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四是執法能力薄弱。由于本縣地處湖區,南北戰線狹長,環境監管面廣、量大、點多,監察力量明顯不足,繁重的環境執法任務與薄弱的環境執法能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4)個別企業環保意識淡薄,存在著重發展、輕環保的思想,甚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有的企業偷排偷放和超標排污現象時有發生。
4 堅定不移地走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
(1)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廣泛推行清潔生產和環境認證,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降耗,構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現代經濟體系。發展以“節能”為主題的船用風力發電機、LED燈、霓虹燈帶等高新技術產品,加大內河航運業、船舶制造、生物制藥的開發力度,發展湖區新型產業。目前,微山新能源企業發展到20家,項目涉及鋰離子動力電池、太陽能、電動汽車、LED新光源等多個領域。推動工業園區和有條件的企業建立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引導企業改進生產技術,淘汰落后產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和副產品,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及垃圾排放量。
(2)以實現污染減排,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努力改善生態環境。污染減排作為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落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確保完成主要污染物總量消減任務,微山化學需氧量比去年減少5.84%,氨氮排放量減少9.38%,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2%,氨氧化物排放量減少15%。
加快減排工程建設。穩定運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鄉鎮小型污水處理站。鄉鎮綜合養殖場、生豬養殖場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治污工程建設加快,推動農業源減排。加強水泥脫硝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督促水泥企業建成并完善水泥降氮脫硝相關設施,進一步提高水泥脫硝效率。加快結構減排。切實加強新建項目管理,所有新、改、擴建項目都要嚴格執行新上項目總量控制制度,減少新增排放量。先后關閉微山湖煤電公司、昊福集團化肥廠等8家“兩高一資”的企業;清理取締100多家土小生產作坊。
加快水污染防治步伐。開展工業企業污染源深度治理、中水回用、流域綜合整治等多項環保重點工作,全力構建“治用保防控”治污體系,建立水質達標的倒逼機制。一是深化工業點源治理,對重點減排工程企業,加大督導力度,督促企業按時完成治理任務。二是采取綜合治污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小鍋爐和磚瓦窯的淘汰力度;加大污水處理能力,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提高規模化養殖比例,加強農業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加大淘汰黃標車,進一步降低機動車污染排放;加快流域污染綜合防治項目進度,推進老運河、小新河水污染綜合整治。三是加強對重點污染源監管。加大對排污企業的監測和檢查頻次,對部分排污量大、治污進度緩慢的企業,逐一落實整改措施。
扎實推進藍天工程,依法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加強燃煤污染防治,引進脫硫除塵治理技術。加快集中供熱管網配套建設,擴大集中供熱范圍;控制工業廢氣排放,對小型燃煤爐具(特別是城區燃煤小鍋爐)逐步實行淘汰、升級改造和更換清潔燃料,大型燃煤鍋爐嚴格執行國家排放標準,淘汰集中供熱燃煤取暖鍋爐。做好夏秋兩季全縣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
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和案件。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對老化廢水處理設施進行整改,淘汰落后的處理工藝和設施;建立環保部門與其他部門的聯合執法機制,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堵截環保違法行為查處的漏洞,形成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合力。全面核發排污許可證,繼續加大對各類違法排污企業的專項整治力度。以污水處理廠和電廠脫硫、水泥廠脫硝設施、重點污染源防治設施、各類環境自動監控系統為重點,深入開展執法監管。建立明查暗訪與群眾舉報、環境執法與輿論監督相結合的工作機制,依法查處擅自停用污染治理設施、違反環境法律法規的起因。狠抓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設施正常穩定運行,提高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
(3)全面推進生態縣建設。建立剛性的評價機制和硬約束,改變唯GDP的觀念,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與責任單位負責人簽訂責任書,明確考核辦法、獎懲制度,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定期調度檢查《生態縣建設縣長目標責任書》的落實情況,確保各項重點工作能夠按時間節點完成。按照近中遠相結合、突出近期的原則,建立健全生態縣建設項目庫,大力爭取中央環保資金支持,推進重點生態項目建設。做好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保護工作。積極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環境優美鄉鎮”等系列生態創建工作。堅持重點開發、梯次推進、市場化運作的路子,微山縣以“生態立縣”為主軸,大力實施“旅游名縣”戰略,以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國家5A級旅游景區、省級文明城建設為契機,把發展生態游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重點培育。加快推進微山島、南陽古鎮、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等一批重點景區和生態項目的人文景觀等配套基礎設施標準化建設,以運河文化和珍貴的濕地資源為背景,整體打造區域旅游度假中心。加強與高鐵沿線城市和重要客源市場的對接合作,依托中國微山荷花節品牌效應,連續多年成功舉辦微山湖濕地論壇、賀年會等文化推廣活動。
(4)抓好南四湖生態保護與恢復工作。制定優惠政策,逐步退耕還濕、退池還湖、退漁還湖,對濕地采取有效可行措施加以保護。完善新薛河人工濕地示范區工程建設,擴大退耕還濕3500畝。監測表明,人工濕地水質凈化系統在植物茂盛期對COD去除率約為50%,對總磷去除率為60%,對氨氮去除率為65%,有效地緩解了水污染與富營養化程度,使南四湖生態功能逐步得到恢復,水生動植物量明顯增加。在高樓鄉鹿口河入湖口建設5000畝;在夏鎮、昭陽、韓莊、微山島、南陽等鄉鎮保護恢復濕地10萬畝。十二五期間爭取保護恢復30萬畝。
(5)以引導公眾參與,提高全民生態素養為依托,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突出培養生態文明社會風尚,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培育和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日、保護母親河日、科技周、植樹節等時機,組織開展論壇、講座和競賽等活動,在全社會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通過開展公眾喜聞樂見、參與性強的主題實踐活動,從而更深入地做好環境友好型社會創建工作。加強培訓,提升干部環境意識。開展黨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培訓,是促使生態文明理念盡快進入管理層、決策層的主要渠道之一,將環境教育納入領導干部教育培訓計劃,并積極推動。
大力宣傳建設新農村為農民帶來的各種好處,全力推進農村連片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切實讓農民感受到環境改變所帶來的發展機遇,使農民積極參與到各種環境治理和生態村建設的工作中。
積極開展創建“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美麗鄉村建設”活動,通過改善、優化、美化、綠化人居環境,倡導生態文化,鼓勵綠色消費,逐步在社區、村莊、學校中形成良好的綠色文明生活、道德氛圍和社會文化。
參考文獻:
[1]劉綿勇.關于大洼縣生態農業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農業經濟,1998(12).
[2]張元淵.淺議有關生態縣的建議規劃研究分析[J].中國化工貿易,2014(33).
[3]張厚美.實現減排目標還需要做哪些[N].中國環境報,2014-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