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資源是當今經濟全球化競爭中最活躍而又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如何合理開發利用現有人力資源,培養潛在人力資源,提升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起著根本性的作用。本文結合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論述了高等教育在人力資源培養和開發方面存在的作用及發展方向。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開發;高等教育
人力資源是具有智力勞動或體力勞動的總稱,是指能夠推動整個社會發展的勞動能力的總和。在自然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等經濟資源中,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首要資源,是提高現代生產力的核心。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誰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并最大限度地使其發揮作用,誰就能把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就能在全球化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據統計資料表明:固定資產投入每增加1%,生產量增長0.2%;而普通人力資源每增加1%,生產將增長0.76%;特別對人力資源的質量的提高,教育投資每增加1%,生產將增加1.8%。由此可見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從我國的現有情況來看,人口過多使土地、礦產、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而經濟基礎又很薄弱,因此,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就成為中國經濟實現長期發展的最具潛力的支柱資源。
一、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現狀
在知識經濟中,人力資源的質量指標比人力資源的數量指標更為重要。當今社會的發展主要依靠科技水平的進步,而科技水平的進步又需要充足的人才資源。人才資源屬人力資源范疇,是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的重點。而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企業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又相對匱乏。這就說明從某種程度上講,畢業生作為一種“教育產品”,如果脫離市場需求,必定在就業市場上遭受冷遇,造成就業困難。還有很多下崗職工就是由于缺乏訓練和培訓,不能勝任具有技術性的工作崗位,致使現有人力資源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利用,不僅市場供需雙方產生的矛盾形成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而且還部分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負擔。企業只有依靠對職工持續的培訓和再培訓,才能滿足不斷進步的技術需求,職工也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的才能,也才能夠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所以,應該把提高年輕勞動者的職業素質放到戰略高度上來認識。從如何開發并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入手來解決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二、教育是人力資源培養的根本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關于文化層次高低對勞動生產率影響的狀況”做出的調查報告顯示:受小學程度的教育可使勞動生產率提高43%,中學程度可使勞動生產率提高108%,大學程度可使勞動生產率提高300%。這足以說明高等教育培養的高素質人才資源在社會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國從業人員調查顯示:文盲率占3%,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40%。這說明在我國的勞動群體中受教育程度明顯偏低,這直接影響到從業人員技術等級的提高。再者,傳統教育方式又存在偏重文憑而與業務脫節的現象,這又造成各級別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短缺,最終影響深層次經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制約了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事實證明,改革開放20余年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過多依靠的是自然資源和貨幣資金的大量投入,目前的經濟還屬于粗放型發展方式,引進的外資看重的則是大量的現有廉價勞動力和潛在的市場需求,出口方面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因此,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提高人力資源質量,走集約化道路是攻克今天經濟發展瓶頸的重要手段。
三、加強高校教育,多為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資源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人力資源總量=人力資源的平均數量×人力資源平均質量。要在人力資源平均數量逐漸下降的同時,保持人力資源總量穩定增長,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提高人力資源的平均質量。高等院校培養出大量人才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知識傳遞使社會人力資源的平均質量得到提高,我國高校在人才資源的培養和開發方面應重視以下問題:
(一)拓展教育方式,培養高素質人才
培養高素質人才不僅要培養青年學生,而且要對社會上其他從業人員進行更具專業性的多方面培訓、再培訓,短期內提高受訓者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同時,有償獲得的資金可使各院校嚴重短缺的教育經費得到部分緩減,增加教師的收入。此外,重視人才市場的調研,及時調整培養方向,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各國和地區都在根據自己的市場調整培養計劃。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面臨的人才市場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所受到的沖擊也將是巨大的。因此,就人才資源的培養來說,各高校任重而道遠。
(二)教職工、研究人員的科學管理與開發
我國的高等院校既是培養高素質人才資源基地,又是高新技術的研究中心。教師們擔負著教學與科研雙重任務,全國大多數科研成果均出自各高校。因此,對這批巨大的人才資源財富合理開發、管理、利用,使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能和作用,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作用。高校應從加大科教投入,提高勞動報酬,強化后勤管理等方面著手,以鼓勵、激勵、績效管理為輔,堅持兩手抓,一手抓青年人才培養,使之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源泉;一手抓對現有人才的開發和利用,使之成為高校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的重點。
(三)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對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資源的優勢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通過與國內其它院校、研究所、企業界的聯合,通過各種交流活動,能夠集合多方面的人、才、物,加快新成果研究的步伐,并能盡快使研究成果轉化為科技產品進入市場,產品價值的部分收益又可以回流到各研究機構。另一方面,企業的獲利能激發企業更強的開發欲望而加大對所需產品研究的投入。這樣,既加快了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速度,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家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的矛盾。通過這樣的良性循環,企業就能壯大,國民經濟就能得到穩步發展。
近年來,高校所進行的國際交流合作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由改革開放初期小規模項目的交流、公派留學等較單一渠道衍生于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由單項學習發展成為多項合作開發。越來越多的科技、經濟、社會發展及其它領域的人才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開闊了視野、更新了觀念、激發了創造力。通過強化高新技術產品的科技含量,掌握最新科技發展的動態。通過引進各種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將國際慣例和先進經驗盡可能多地傳播給大眾,提高整體人力資源質量。各高校應抓住機會利用好自身的人才優勢,擴大與國內外各界的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提高自身的實力。總之,使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為人才資源大國各高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張國初.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加拿大案例比較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
[2]張洪吉,盂華興,李中斌.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M].改革出版社
作者簡介:王瑜(1980 - ),女,遼寧撫順人,經濟師,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工程項目等領域的管理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