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國有各國的文化,從建立之初發展到如今,都呈現出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在世界范圍內,文化方面已出現多足鼎立的狀況。各國對文化的關注不再停留在文化帶來的影響上,更多的是想辦法去促進多種文化間的融合。英語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在全球廣泛運用,英語的學習中必然包含著英語文化的學習。目前,在我國英語學習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對于英語文化的認同成為社會討論和關注的熱點。本文從文化認同概念、英語文化認同危機以及加強漢語文化認同這三個方面出發,再結合存在的英語文化危機提出針對性強的應對措施,為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尋找突破口。
關鍵詞:英語文化;認同危機;解決對策
一、文化認同概念
文化認同是一種內化行為,是一種特定個體或者群體在學習目標語時,將目標語具備的文化觀念和方式等內化,并利用這種文化標準對自身所接觸和學習的事物和行為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的過程。文化認同在個體或群體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語言中蘊含的文化世界觀,對于語言學習者的價值觀、行為模式、歸屬感和自身原有的文化身份具有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說,個體母語形成的過程伴隨著母語文化認同的形成,而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語言當中的文化,這時就會形成第二語言文化認同,這種認同和母語文化認同相互影響。相關研究表明,跨文化的語言學習者更加容易在原有文化和第二語言文化上出現沖突和矛盾,并且原有的文化會出現被整合的趨勢。
二、文化認同危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作為一種世界性語言,使不同國家和民族間的聯系更為密切,也迫使英語根據所使用的語言和社會環境進行一定的變化。但是,在英語的使用中,其包含的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對使用者本身的母語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影響,甚至讓英語學習者在語言和政治上喪失本身的語言,喪失本民族的文化和身份。在我國,英語語言的學習和文化的“入侵”,導致不少學習英語的中國人開始出現“文化失語癥”,即表達本國文化的能力下降或者是缺乏,英語文化認同的危機開始出現。
(一)總體影響
英語學習中,對英語文化認同有兩種類型,一是“生產型”目的語文化認同,另一種是“削減型”文化認同。這兩種文化認同中,影響嚴重并且讓我們擔憂的是后者,這種文化認同不僅會削弱母語和母語文化,嚴重的會取代母語文化。“削減型”是指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自身的母語和文化認同被學習的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認同所取代,而“生產型”則相反。從學者對英語專業大學生對英語文化認同的研究來看,大部分學習英語的學生,在學習時更加愿意接受以英語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通過一些對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的認同變化的研究來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文化認同上,大部分屬于“削減型”,并且隨著對英語學習的程度加深,其文化的認同會變得更加復雜,母語和英語的文化認同出現更大的矛盾。
(二)普及影響
英語普及水平對英語文化認同起決定作用,普及程度越高,文化認同的變化越明顯。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英語學習中,水平越高的學生,其出現的英語文化認同變化越顯著。在學者不斷地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和英語文化認同成正相關,即水平越高認同變化越大。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由于教育水平的不發達,英語學習不普及,英語學習時間短,通過對這一部分人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少數民族更加能夠保存自身的母語文化認同,認同本身的文化身份。由此可見,英語文化認同的影響因素是普及英語的程度和學習時間,英語文化危機更加容易出現在英語專業學習者的身上。
三、應對危機策略
(一)弱化英語學習地位
英語是我國教育中的重點科目,學生小學開始就接觸英語學習,這種情況必然會給英語文化認同危機的發生以機會。一個國家對于自身文化的重視程度具有戰略意義,因此需要加強對自身文化的重視程度,通過一系列舉措解決英語文化認同危機,為本土文化發展提供動力。對此,國家教育部門及相關部門需要出臺相應政策,降低英語教學的重視程度,減少英語在教學中的比重,適當地增加漢語教育的比重和深度,以這種方式弱化英語文化帶來的影響力。另外,重新定義英語的作用,它應該是一種與其他國家溝通的實用性技能,學習英語只是為了更好的與其他國家交流,這樣定能夠減輕英語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另外,還需要在保證專業人士進行英語學習的前提下,將大學的英語學習設置為一門自選課程,深化教育改革,減少對英語的重視程度,避免英語文化認同危機的影響加重。
(二)加強我國文化學習
隨著全球化經濟發展,各國之間聯系加強,英語作為普及語言,在我國教育中成為重點課程,隨之而來的是英語文化的盛行,進而造成英語文化認同危機,為了解決這一危機,我國應該加強自身文化元素的學習,大力突現本土文化的特色和優勢,讓傳統文化在國際上能夠和英語文化抗衡。例如國際上最近異軍突起的孔子學院教育機構,讓英語學習者意識到我國本土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升,減輕英語學習者對英語文化的盲目認同,同時也可以擴大我國漢語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途徑,讓世界聽到除英語文化外的另一種文化聲響。此外,還可以在我國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加強漢語文化的教育力度,比如設立基礎的書法課程、傳統技藝課程,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文化的精髓與魅力。同時舉辦各種書法比賽,鼓勵社會上開辦的書法協會,利用這種方式加深傳統文化在英語學習者和國民心中的地位。在教育考試中,要以傳統文化為核心,加強國學教育,增強漢語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四、中國文化認同
針對目前我國出現的英語文化認同危機,除了弱化英語學習的地位和提升漢語文化的國際地位,我們還可以從漢語文化認同方面出發,加深英語學習者對漢語文化的認同感,以此應對英語學習削弱漢語文化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運用多種方法加強漢語文化認同。
(一)文化對比法
大學中的英語教學需要融入中國文化的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合理安排漢語文化內容,找出中西文化差異,在教學中進行兩種文化的對比。在英語教學中,根據課文所體現的文化話題,進行中西文化的比較,找到他們的異同,這種方式不僅利于英語的學習,還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中西文化的理解,避免單一的英語文化學習,削弱漢語文化的認同。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方式進行中西文化對比,使學生理解交際行為背后隱含的中西文化的異同,增強學生跨文化意識。此外,還要教會學生用漢語文化的眼光看待英語文化,理解目的語文化的合理性。利用漢語眼光去了解英語文化,在吸收英語文化的同時也達到了理解漢語文化的目的。同時,在英語教學中,學習利用英語表達我國文化的方法,提升學生利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避免英語學習中英語文化認同危機。
(二)翻譯法
在英語學習中,我們要探究英語文化,利用自身的母語文化為基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英語專業中,需要訓練學生的翻譯技能。將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翻譯技巧傳授給學生,在遇見不知道英文說法的情況下,利用意譯、音譯等方法,傳達中國文化的特色。中國文化和翻譯教學的合理安排,能夠使學生英語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語學習中,我們要利用英語傳播自身傳統文化,同時也要認同兩者之間的差異,以包容和開放的心態,在國際交流中傳播漢語文化。
(三)值日報告法
英語學習中,《綜合英語》是學生的必修課程,學生比較重視這門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做英語報告是老師教學的內容之一。利用有創意的值日報告,不僅讓學生學習到英語知識,同時要要求報告以中國文化為主題。學生在課前準備階段會對報告的中國文化內容進行了解,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利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進而達到在世界傳播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目的,還可以提升英語學習者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避免單一的英語文化滲透,導致英語文化認同的不斷發展,出現漢語文化認同削弱的情況。
(四)綜合實戲法
對于英語專業學生來說,通過各種綜合課外活動,加強漢語文化認同是最佳的方法,但在英語教學中,課堂時間有限,這時就需要英語教師發揮作用,鼓勵學生多渠道獲取漢語文化信息。為了更好地在英語學習中滲透漢語文化,要利用課外活動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通過專題講座、聘請專家和學者進行系統的中西文化課程教育。在授課過程中,融合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知識,讓學生在英語學習者不單一接受英語文化。另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介紹漢語文化的英文作品,引導學生觀看介紹漢語文化的英文電影,例如《推手》《飲食男女》等,鼓勵學生參與以漢語文化為主題的英語競賽,戲劇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在提升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加深漢語文化的認同,避免英語文化認同危機。
對于英語文化認同危機的出現,我們應該正視,并且根據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產生的問題來尋找緩解兩種文化矛盾的措施,促進兩種文化的交融,達到兩種文化的共同進步。在多元化的今天,文化間的制約和影響是不存在的,只有重視自身漢語文化的推行,利用一系列措施加強英語學習者對漢語文化的學習,才能避免英語文化認同問題的出現,同時也能夠達到振興漢語文化的目的。
五、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和世界溝通的范圍逐漸擴大,英語作為一種通用語言,在我國的教學中成為主要語言課程,由此而來的是英語文化認同危機,削弱了英語學習者的漢語文化認同,為此,我們不僅要削弱英語學習的地位,還需要加強英語學習者對漢語文化的認同。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加深漢語文化在英語學習者心中的地位,利用英語學習者的漢語文化認同,將我國優秀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提高我國文化在世界各國文化中地位。
參考文獻:
[1]羅茜.淺談英語文化認同危機及對策[J].讀與學(教育教學刊).2015(02)
作者簡介:孫保強,男,河南工業和信息化職業學院英語教師,高校講師,英語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