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昌峰
摘要:在初中義務教育的關鍵時期,教師要用心組織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感情,實施個性化的引導策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審美情操,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借此取得新課改成效的事半功倍。初中語文的小說教學是多層次、多結構的,資源十分豐富,能輔助學生感受美、發現美、鑒賞美。教師及時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堅持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原則,解決小說教學的審美問題,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這有利于學生階段性成長任務的圓滿完成,并對學生認知體系的逐步構建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本文針對初中語文小說審美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說教學;審美問題;有效策略;研究;思考
引言:新課程改革在初中教育領域不斷推進,大量的文學作品,新型的教學方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現代文欣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豐富學生知識儲備,開闊學生視野范圍的有效途徑。然而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影響,初中生普遍的不熱愛閱讀,閱讀能力較低,思維過于局限,他們無法跟隨教師的正向引導,探索未知的神奇世界,還會在叛逆心理作祟下,擾亂課堂的教學活動,無形中增加著教師的教學負擔,影響著其他同學的全面發展。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是語文教師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小說教學審美問題突出,和教師教學思路固化、授課方式單一、教學氛圍枯燥有著很大聯系,筆者特意憑借自身多年的實踐經驗,簡要論述幾點不同看法。
一、初中語文小說審美問題的表現
(一)審美標準不一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人們的核心教育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1]。初中生對于小說的理解不夠深入,無法從中獲得信息來擺正自己的審美觀念,審美標準未能統一,極大的制約著學生思維的多元化發展。
(二)理解能力不足
古典小說具有較深的文化內涵,但是語言卻晦澀難懂,初中生閱讀起來十分吃力,閱讀興趣逐漸喪失。小說章節與章節之間又存在著緊密關聯,學生一個章節未能讀懂,再去了解故事后續的發展就會顯得更加困難。無法理解小說內容,又何談感受小說之美呢?
(三)審美發展局限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盲目的參與閱讀,教師布置什么樣的任務,學生就完成什么樣的閱讀。教師為了追趕進度,時常忽略小說重點情節的特殊指導,導致學生難以分析人物性格,無法理解故事內容,更談不上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與情感溝通了。
二、初中語文小說審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才會主動感悟小說之美,在閱讀中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寓教于樂的小說教學,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同,教師應努力營造美的意境,借助多媒體來解決審美問題,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2]。比如,在教學《沉寂的雪原》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播放相關視頻,配上動聽音樂刺激學生的興奮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先讓學生去了解美國作家杰克·倫敦和他的代表作品,之后抓住情節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人物形象,同時想一想,文中人物都在干什么?“雪原”指的是什么地方?你對此了解多少?多媒體創設動態情境,鼓勵著學生發揮想象力,體會小說人物所面臨的困境,通過語言的感知與情節的分析,學生得到啟示:在絕地中求生,人性是美好的,我們要學會照顧同類,不能讓生活把我們變得殘酷。如此一來,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再實施下一項的教學計劃會顯得十分順利且高效。
(二)學生發揮想象
小說結合了想象力與創造力,審美教學不能拘泥于表面,應指導學生進一步的構建知識框架,及時展開聯想,提升審美水平。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要根據學生實際的理解能力,給予學生一些啟示,幫助他們深入的理解故事情節。比如,教學《老人與海》時,教師可以針對海明威形象的變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根據“在與鯊魚搏斗時,老人有了短暫的猶豫甚至畏懼心理。”進行具體分析,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學習老人的“勇敢”“機制”“果斷”“善良”品質,深化學生的審美情感,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小說動態教學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初中語文小說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多媒體設備的廣泛應用,給予著學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充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熱情,便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整體活躍學生的形象思維。比如,針對《赤壁》一課進行教學時,我選取了一個典型情節,先讓學生自己去閱讀體會一番,播放“三國演義”電視劇,啟發學生思維的創新力與想象力,選幾個學生來扮演諸葛亮、周瑜、曹操、劉備等角色,模仿一下“火燒赤壁”之戰,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以此為基礎的鍛煉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既不會表現的十分抵觸,還會更加積極地配合我開展下一項的教學活動。
(四)結合生活實際
如果教學僅限于課堂,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會逐漸喪失,主動探究積極性也會隨之下降[3]。小說的審美教學應不斷延伸至課外,通過真實情景、具體事例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生生之間碰撞思維火花,為學生與小說情感進行交流創造好的機會。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美,這是審美教學目標順利實現的必要前提,也是取得語文課程改革事半功倍之效的有力保障。比如,在學生學習《我的信仰》一課時,教師可提前布置一項任務,要求學生以“我的信仰”為題,完成一篇作文。再在課堂的互動環節,把優秀作文當著全班朗讀出來,激發學生情感共鳴。選取一些小故事如:居里夫人和比埃爾·居里結婚時,新房里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比埃爾·居里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里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環環緊扣,步步深入,學生理解了“信仰”,發現了“信仰”體會了“信仰”,一節高效的語文課就順利完成了。
結束語
總之,初中語文小說的有效教學,要不拘一格,要勇于創新,重點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范圍,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讓小說教學更具合理性、動態性、高效化特征,助推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加快。
參考文獻:
[1]王千秋.論小說審美教學的實施[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01)79-80
[2]韓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小說審美教學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0)22-23
[3]高經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小說審美問題探討[J].才智.2013(14)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