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映偉
摘要: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和許多地方傳統戲曲一樣,潮劇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如何使潮劇傳承發展成為當前我們亟待解決的課題。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擬就如何在法制化軌道上保護潮劇的傳承發展作粗淺探討。
關鍵詞:潮劇;法制化;傳承發展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州白字戲,用潮州方言演唱,為廣東三大地方劇種之一。潮劇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昆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它形成于明代嘉靖之前,是植根于廣東東部、福建南部的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430多年來這一獨具潮汕地域特色的、古老的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仍流行于粵東、閩南、香港、臺灣及東南亞一帶,以其語言形象生動,唱腔輕婉優美,行當齊全,韻味無窮之特色飲譽海內外,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地方文化戲曲藝術。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和許多地方傳統戲曲一樣,潮劇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如何使潮劇傳承發展成為當前我們亟待解決的課題。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擬就如何在法制化軌道上保護潮劇的傳承發展作粗淺探討。
一、保護潮劇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潮劇面臨衰落甚至消亡的困境,客觀上要求我們保護其傳承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和其他的中國傳統戲曲一樣,潮劇遇到了嚴重的生存危機。由于觀眾銳減、市場萎縮、經費短缺、人才流失、競爭激烈,潮汕地區很多潮劇劇團紛紛倒閉,剩下的其中一些已經沒有演出,而有演出的,很多也是場地簡陋,缺少設備,在城市無法演出,只能常年流動于農村,演出傳統劇目、小戲,無法排演新戲、大戲,無暇也無力保證和提高藝術水平。“老戲老演,老演老戲”,又使得潮劇更加沒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生存更加困難。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潮劇將逐漸走向消亡。
潮劇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大環境來講,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群眾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文化娛樂形式多元化,人們審美意識變化,以前潮劇統領粵東城鄉娛樂領域的盟主地位不復存在。同時,劇團自身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現在一些潮劇藝術創作與演出市場和人民群眾嚴重脫離,一些高投資、大制作的劇目,能得大獎,但內容脫離生活、形式脫離群眾,叫好不叫座,往往演出之后就束之高閣。究其原因,這些劇目往往取材生僻,哲理性強,以悲劇為多,與文化水平不高的鄉鎮老百姓在節慶之際喜歡看自己熟悉的、故事性強、場面熱鬧的喜劇背道而馳;并且布景華麗,場面宏大,難以在草臺戲棚演出。這些造成潮劇與時代、觀眾、市場相脫離。但是,這不等于潮劇就沒救了,更不等于潮劇就不能保留和不需保留。潮劇面臨衰落甚至消亡這一困境,客觀上要求我們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著力保護其傳承發展。筆者認為,當前將保護潮劇納入法制化軌道,正是使潮劇走出困境的最為有效的措施。
(二)潮劇具有很高的非物質遺產保護價值
潮劇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92個劇種中排第四。潮劇是潮汕文化的精粹,是群眾的藝術,是中國戲曲藝術之林和廣東文化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影響力。
悠久的歷史積淀,使潮劇形塑成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擁有很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價值。它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作為中國古老的地方戲,潮劇在戲曲劇種共性與個性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潮劇承載著潮汕人民的豐厚記憶,呈現著豐富的潮汕民情及文化風貌,凝聚著潮汕人民的精神之脈。在潮汕大地生長、發展了數百年的潮劇,深深地融入潮汕人民的生活,反過來也表現著潮汕人民的生活,以及其他諸多方面。潮劇具有其獨有的經濟價值。一方面潮劇通過音像制品和各種演出等取得經濟收入,另一方面作為地方特色文化代表,潮劇在點綴地方旅游景觀、增加旅游收入方面也有貢獻。
二、保護潮劇的傳承發展的對策
(一)構筑保護潮劇的完善法律機制
一是制定專項地方戲曲文化法規,保障地方戲曲文化生存的空間。建議先從整體上制定文化法統領文化整體的發展,后具體推進,制定專項地方戲曲文化法規,保障地方戲曲文化的生存空間。二是明確立法目的和宗旨。地方戲曲文化法宗旨和目的應當是其文化社會價值。三是要保證地方戲曲文化法的獨立性和系統性。制定地方戲曲文化的部門法,為地方戲曲文化的生存發展提供獨立系統的法律支撐。四是推進法律法規、細則和指南的結合。地方戲曲文化立法需要靈活,完善體系,法律法規、細則和指南結合,進而增強其適用性。五是構建文化法律執法的系統。要將立法這種應然狀態轉變為實然,要將已有的或者即將有的政策法規貫徹落實最終體現在執法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二)完善保護潮劇的保障機制
建議廣東省人民政府積極介入,完善保護包括潮劇在內的地方戲曲的保障機制。
1.注重政策保障機制。一是注重對地方戲曲文化的政策效應的評價。關于文化保護的政策已相應產生,但是政策效應不僅包括經濟效應,也包括社會效應。所以地方戲曲文化的政策效應應當以社會效應為主,并非是把某幾個有名望的藝人保護起來就實現了地方戲曲文化的保護,要重視全面真實的保護,并且重新定位認識文化和經濟增長的關系。二是彈性政策的發揮。運用宏觀政策的調控和微觀政策的規制手段,擴大對地方戲曲文化保護的政策覆蓋范圍,隨時根據具體地區的具體情況調整,消除法律與政策領域的空白,能從國家的主導和地方的配合充分調動,有效的建立保護地方戲曲文化的機制。三是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個人的申報結合制度。因為文化是國家的精神支柱,絕不能讓地方戲曲文化隨市場隨波逐流,純產業化和純市場化。國家政策管理主導監控,降低普查誤差結合個人申報制度。
2.加大財政投入,給予經濟上的扶持。一是在政府財政投入方面,中央每年撥一定的款項用于地方戲曲文化保護,省市每年建立對地方戲曲文化保護的預算,設立“專項基金”,以進行基礎設施投資、資助地方戲曲文化活動、保護和培養、而且要發掘地方戲曲藝人,來扶植地方戲曲文化的生存與發展。二是在稅收方面,通過制定減免稅政策鼓勵企業為地方戲曲文化發展提供幫助,一些能進行產業化的地方戲曲文化項目進行稅收優惠,不能進行產業化,而需要手工或者小作坊式加工的則免稅,并且基于其性質如果盈利則減免稅,如果為培養后人則進行補貼,對支持地方戲曲文化事業的企業稅收優惠。三是在補貼方面,對一些地方戲曲文化組織協會進行補貼,建立地方戲曲藝人檔案并且進行補貼,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地方戲曲藝人,保證其生活和對地方戲曲文化繼續發展創作的經濟條件。四是完善激勵和交流政策。地方戲曲文化的保護單靠政府往往力不從心,要發揮民間組織乃至公眾的作用,所以國家要通過有效的公共政策予以激勵,首先,對地方戲曲文化傳播者的保護和培養,要保證地方戲曲文化的持續性發展,就要保護培養傳播者。其次,重視研究地方戲曲文化的科研和創新;最后,通過教育引導,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國家的文化多樣性和地方戲曲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底蘊,加深了解并且保護其發展。
參考文獻:
[1]汕頭市藝術研究室編,《潮劇研究:潮劇百年史稿(1901-2000年)》,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出版
[2]諶強:《文化揚帆法規護航》光明日報,2007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