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說明文在《課程標準》中提及不多,考試也不很重視,但教材編排量卻不少。介于以上原因,教師在一線教學中,沿襲傳統方式的多,改革創新的少。經過研究和實踐,整合出初中說明文教學經驗,即以獲取信息為主,關注文體特色,繼承傳統優勢并參照當年考試說明。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說明文教學
初中語文教師在上說明文課時,常會提到說明對象、特點、順序、方法、語言五方面內容,這是課改前就一直存在的教法。我在一位教師的公開課上還聽到:教師在引領學生背誦“明對象、抓特征、理順序、找方法、品語言”的說明文教學十五字真經。隨著傳統教學方法的逐步改進,幾乎所有的文章體裁以及作文、口語交際等內容的教學,已經更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但說明文教學仍在獨守舊例地堅持傳統方式。我認為,它在新課標中作為一種獨立文體但卻被較少提及是一個原因,教師對此不夠重視也是一個原因。由于課標相關要求提及少,所以教師不知道該如何去改進,盡管教材中課文不少,但考試時并非重點,尤其是在近福建省 寧德市周寧縣咸村鎮周寧二中 林小華年中考中還有分量下降的趨勢(以寧德市為例,2012、2013兩年中考都沒有涉及說明文的內容,2014年也僅有一道題考說明方法),因此教師的重視度有所下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對此,我覺得雖然在課標中對說明文的要求提得較少,但是與課程性質和課程基本理念相結合后,其教改在方向、內容、形式和結果的改進程度上都是很飽滿的。所以綜合各方面現狀,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文本內容和信息的提取整合,同時也關注說明文的文體特色,并在繼承傳統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參照當年的考試說明進行重難點的微調,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提取整合信息,了解文章內容
根據新課標要求,對說明性文章不僅要把握基本觀點,還要學會獲取主要信息。兩者一脈相承,后者是前者的擴大與延伸,前者是后者的濃縮和精煉。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領悟、模仿和借鑒,為他們快速有效地掌握文本信息、了解文章內容提供多項選擇的機會。我常用的方法有復述法、結構圖式閱讀法和參照比較法。當學生的思路被打開后,他們還會修訂和完善自己的想法,發現更多的小分支。
1.復述法
這是借用以故事為主的記敘文或小說類的一種整體感知方法,讓學生按說明順序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開始教師可選擇其中某一段落,設計幾個關鍵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理清思路,將復述的難度降到最低。講述時要求學生把關鍵要素表述清晰,不能一句帶過,更不能省掉不說。如上《核舟記》一課時,經我翻譯過后,學生就已經對文章內容有了一定印象,再讓他們找出文中包含的兩種說明順序,即邏輯順序和空間順序,讓學生按照這兩點在小組內進行復述,文章的內容就更加清楚了。
2.結構圖式閱讀法
任何一篇說明文都具有一定的結構(包括其他文體的文章),只要在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歸納文章的結構類型(包括總分總、總分、分總、遞進、并列和綜合),學生經過積累就能認知說明文常見的結構類理,當學生再閱讀說明文時,就能夠很快地辨識出文章的結構,從而根據結構迅速提取主要信息,了解文章內容。如《故宮博物院》是一篇“總—分—總”結構的文章,在“分”的部分,又呈現出以空間順序分布的并列關系,于是從“總”的部分(或題目)找出說明對象,從“分”的部分發現具體內容,這已成為一種規律。
3.參照比較法
這是一種“溫故而知新”或以最新動態引出要學課文的縱向設計,也可以是與并列學科橫向比較的策劃,目的是讓學生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能夠迅速抓住文章的大意,明確其主要信息。結合學生興趣,我在上《奇妙的克隆》一課之前,首先讓學生閱讀了一篇名為《人體器官的克隆》文章,讓學生在他們的認知范圍內,了解克隆技術對于人類的重大作用,然后以問題“什么叫克隆?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偏向于對說明方法的掌握。在上《大自然的語言》過程中,我讓學生回顧了《中國石拱橋》一課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再從本課中找出說明法進行比較,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作者使用這些說明方法的目的是什么,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文本的寫作意圖。總之,怎樣偏重就怎樣取舍,教師在引領學生提取文本信息時,應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
二、關注文體特色,符合課標理念
說明文作為一種獨立文體,具有它自己的特點,但仍是以文字作為主要表達形式的文章,自然也屬于語文的一部分,即使再怎樣強調科學性,也離不開語文的范疇,沒有必要無謂地強化語文的滲入,正所謂“你爭或不爭,它都在那里”,文可載道,亦能載科學。教學說明文,我們不能將其單獨地提出來教學,如果是一個單元,就要考慮它在整冊書中的地位;若是一篇課文,就要思索它在單元中的位置。讓學生在學習時,有上下文銜接的連貫感和遞進感,以其突出課標要求的“獲取主要信息”,“領會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中國石拱橋》是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寫的一篇事物說明文,它是初二年級的第一篇說明文,教師應當引領學生從中感受到說明文的文體特色,包括說明對象和特點、三種說明順序、十種說明方法、說明文的三種分類以及說明文的語言特點等,這些內容或課前整理成表格展示(常規做法),為后面的學習排除障礙;或在講課的過程中,逐條順勢引出,以讓新知與文本形成關聯。在這些相關知識中,教師可以隨課文提煉出教學目標,無論是說明語言還是說明方法都能在本文中體現,因此備課時,我都將之納入教學目標,其中語言是重點,方法及作用是難點。教學時,學生從題目就能明白說明的對象,但要完整歸納說明的內容還是有一定難度。在自主學習時,學生借助記敘文的結構,大多學生認為本文是“總—分—總”的結構,但均未從說明文的角度思考問題,其實趙州橋與盧溝橋是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經過合作探究和我的補充,學生得出了石拱橋外形、結構和功用三個信息,并理解了趙州橋和盧溝橋是為說明石拱橋特點而舉出的例子。
三、緊跟考試大綱,繼承傳統優勢
影響教師平時教學的指揮棒有兩根:一是課程標準,二是考試。實施素質教育與考試評價兩者并不沖突,只要考試的方向標對著素質,應試也就成了素質如何的一個評判標準了。考試必須根據課程標準出題,但考試也有自己的,所以說明文教學必須緊跟考試大綱,無論是不是畢業班教師,都應關注每年的中考考試說明,這對自己的教學是有一定指導意義的。
以2014年的考試大綱為例,它沒有將說明文獨立界定,但我們從對現代文閱讀的要求中可以發現“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能否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而沒有“支離破碎的詞句分析”,“以技術操作的測試來代替學生自主的體驗和感悟”的考試要求。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偏重于引導學生總結說明文的信息捕捉方法,而對詞語的教學要結合語言環境進行分析。
此外,傳統的教學優勢,應當成為教改的基石。繼承傳統教學優勢的同時,對教學進行改革創新,這才能符合課程標準,適應社會需求。如在傳統教學中,整體感知一般只存在于知識層面,而我們上課時,如果能多要求一下學生:讀文章的時候,你是高興的還是悲傷的?是憤怒的還是感動的?引導學生讀出隱藏在知識背后的情感態度,這種方式特別適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程的學習,因為這一單元導讀已明確提出:探索自然奧秘,要注重科學精神、態度和思想方法。
說明文的教學革新還必須與其他教學內容齊頭并進,只要教師能夠讀透課程標準,教學思路不只停留在“說明性文章”“科技作品”這樣的字眼上,而是放寬視野,打開思路將“前言”“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都融入指導標準之中,就可以把說明文的教學革新引向深入。
參考文獻:
[1]陸兵.是科學課還是語文課?——由一節說明文教學引發的思考[J].教育教學參考,2014(5).
[2]何彩紅.依托文本個性,烹制說明文教學中的“語文味”[J].學周刊,2014(4).
[3]鄒厚虎.對初中說明文教學內容的重新認識[J].新課程學習(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