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撰稿 朱宏才
“制造+服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之路
——訪上海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邱平
努力打造中國優秀的節能環保新材料制造和服務商
文‖特約撰稿 朱宏才

作為上海市深化國資改革,優化國資布局的重要舉措,2014 年9月,上海建材集團整體從國盛集團劃轉入地產集團。
上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徐逸波在當時的交接儀式上表示,建材集團劃入地產集團主要目的在于3個方面:一是為了加快推動國盛集團向平臺公司的戰略轉型;二是為了優化國資布局結構,提高國有企業競爭力;三是為了促進建材集團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
近日,上海建材董事長邱平接受《上海國資》采訪時表示, 集團通過重組實現了產業鏈縱向整合,發展優勢更加明顯。在重組過程中,通過主輔分離,建材集團不再受大量歷史遺留問題的牽制,夯實了建材主業資產,優化了主業產業結構。
《上海國資》:建材集團歷史悠久,也經過多次轉型,建材集團轉型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邱平:最近5年,集團轉型發展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
一是業務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近幾年,經過結構調整,關停了一大批落后企業和產能,退出了非核心業務。集團所屬企業由357戶收縮到目前的52戶,產業門類由17大類收縮到8大類,企業從業人員由5年前的1.57萬人減至目前的7400人。
二是加快產業戰略性布局。集團積極實施生產線向外轉移,全國銷售網點已達300多個,外地企業的產值量占60%以上,初步形成了研發、銷售“兩頭在滬”的格局。
三是積極盤活存量并以存量吸收增量。近五年通過對企業調整和清理,釋放了資產,共盤活資產存量36億元,不僅改善了企業資產結構,而且增強了企業盈利能力。
四是產業優勢逐步形成。近五年共投入40億元用于發展優勢產業,進一步鞏固了玻璃在全國行業中的綜合優勢,巖棉保持了全國領先水平,傳統的水泥產業正逐步向循環經濟轉型,耀皮玻璃、櫻花巖棉、白蝶管業、月星防水材料、伊通砌塊、百姓裝潢等均成為上海市知名品牌,產品應用由單一市場向多元市場轉變,已擴展至新能源、房地產、市政建設、汽車、軌道交通、環保等領域。
五是改善了資產質量和企業產權結構。2014年凈資產收益率從2.7%升至為5.74%。目前集團旗下的52個子公司絕大多數已改制為混合型經濟實體,多元投資企業已占85%,創新活力明顯增強。
《上海國資》: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新常態,面臨建材行業玻璃、水泥等主要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的新情況,您認為,如何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邱平:多年來,因為經營思想局限于制造業,特別是受產能過剩的影響和下游行業的擠壓,企業發展始終徘徊不前,企業效益難以增長。因此,我們必須盡早覺悟,超前謀劃,主動轉型升級,想辦法拉伸產業鏈,通過打造制造業“升級版”,產業向“制造+服務”轉型,要以客戶為中心提供全面服務的經營理念,尋求上海建材差異化競爭的方法和途徑,以求得市場主動權。
《上海國資》:請具體介紹“制造+服務”的轉型戰略?
邱平:我們將努力打造中國優秀的節能環保新材料制造和服務商。
在下一步發展中,集團將集中精力推進和實施“432”發展戰略,即以做優做強為目標,實現從“跟隨趕超”向“超越引領”新跨越,重點加快高端玻璃、環境服務、新型建筑材料、生產性服務四個體系建設;完善科技管理機制,積極推進高端玻璃、環境服務、建筑工業化3個領域的技術創新;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產品出口業務,提高出口額在銷售中的比例,不斷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
《上海國資》: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包括哪些?
邱平:其一,玻璃產業向深加工和幕墻服務延伸。在推進玻璃產業轉型升級上,旗下耀皮公司將國際最先進的在線硬鍍膜玻璃、汽車級原片玻璃、超白玻璃等高端玻璃作為主攻方向,并加快擴展工程玻璃和汽車玻璃業務,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浮法原片玻璃自用率,同時,積極向服務業延伸,一是瞄準汽車玻璃修配市場,生產汽車修配市場所需的各類汽車玻璃,不斷提高汽配市場份額。二是瞄準玻璃幕墻維修市場,擴大市場份額,搶占制高點。目前上海有12000棟高層幕墻建筑,其安全性一直成為政府部門關注的重點,高層幕墻的保養、維修及改造市場巨大。
其二,水泥產業向環境服務業轉型。集團將利用被國家發改委列為首批“雙百工程”骨干企業的契機,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項目,目前該項目已獲發改委核批。項目建成投產后,每年將消化污水處理廠污泥等廢棄物200多萬噸,逐漸將形成一條適合城市發展、與循環經濟相關聯的都市型水泥產業鏈。與此同時,集團將與有關企業合作,圍繞污水處理廠污泥深度處理、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危險廢棄物處置等內容開展合作,努力實現環境服務業的突破。
其三,綠色建材向建筑工業化集成。我們面臨的機遇是,近年國家大力倡導建筑工業化,上海市政府也出臺了外環線內新建民用建筑于2016年起必須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的強制性政策,為建材企業解決“建筑”、“材料”兩張皮的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上海市每年有3000萬平方米建筑的施工量,特別是上海地產集團作為上海保障房建設的主力軍,每年有數百萬平方米的開工量,上海建材集團將緊抓機遇。目前集團與國內最大的建筑設計院——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達成合作協議,將在上海地區形成最大規模建筑工業化生產基地,建成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建筑工業化示范基地,建立最具技術優勢的國家級技術中心,從而帶動上海建材集團制造業企業的發展。
其四,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產業。即依托現有產業的優勢,發展互聯網+裝飾裝修的新業態,提升集團傳統家裝產業。以合同能源管理新業態,帶動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發揮融入地產集團的優勢,對接地產集團房地產開發業務,積極發展集成貿易,除現有的產品外,加快構建供應商合作聯盟,通過貼牌生產、組織貨源,加強保供服務,成為材料采購和供應服務商。
《上海國資》:要實現上述目標,技術創新應該是關鍵,集團如何實現技術突破和升級?
邱平:建材集團會逐步形成“超越引領”的技術優勢。比如,玻璃技術中心的主攻方向是:加快浮法玻璃“第二代”升級,重點研發防火玻璃、航空玻璃、高端汽車玻璃等新品種,以填補國內空白,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環境服務技術中心則將走產學研之路,深化與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同濟大學等院校合作,重點圍繞污水處理廠污泥深度處理、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危險廢棄物處置等內容開展研發,努力實現環境服務業的新突破,真正將水泥企業變為城市的“清道夫”。目前,集團與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合作組建了建筑工業化技術中心,圍繞建筑工業化推進過程中的標準、設計、裝配工藝等進行研發和攻關,爭取打造最具技術優勢的國家級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