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琦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婁底 417000
依托高校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分析與啟迪
歐陽琦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婁底417000
摘要分析我國以高校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提出政府應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業大學參與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并建立服務的長效機制,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與智力資源優勢,推動三農經濟發展。
關鍵詞高校;農業科技推廣;模式
科教興農是全國科技界、教育界的共同責任和努力方向,更是高等農校義不容辭的職責與使命。我國借鑒西方國家以大學為主體的農業推廣體制經驗,依據我國國情及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建構起依靠政府,依托大學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70年代末以來,以高校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得到了長足發展,主要有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模式、南京農業大學“科技大篷車”模式、東北農業大學“農業專家在線”模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模式、湖南農業大學“科技富民雙百工程”模式。
這些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是涉農高校在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結合各自的具體情況,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長期摸索,凝練而成的。
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模式在科技成果轉化途徑及模式上做的探索值得關注。它創辦了全國第一個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技術專業化市場,在企業建示范園區;注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技術入股科技治山;與縣合作建實驗基地,推動縣級產業結構調整;幫助村里試點,科教致富[1]。“太行山道路”模式注重人才培養,通過組織單獨招生,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舉辦農村女狀元、女能手大專班,以多種途徑服務農村,服務企業,在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的同時,也收獲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東北農業大學“農業專家在線”模式注重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擴大了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面,服務對象從黑龍江省擴展到了國內其他地區,還有國外。局限在于一是對咨詢方有一定要求,必須有條件上網,會打字,能準確描摹病蟲害特征;二是專家無法24小時在線,咨詢時段有限制[2]。
南京農業大學“科技大篷車”模式注重送科教下鄉的普及教育、信息傳遞,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方式方法也不斷與時俱進,從面到點,從單向傳播知識、信息、贈送產品到咨詢、服務、指導的雙向互動,從科技普及到宏觀發展思路的指導,內容在深入,形式在創新[3]。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模式為專家研究、實驗、示范、推廣建設良好的外部環境與條件,讓專家們直接面向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發展現實問題展開應用技術研究,從而帶動產業帶的發展[4]。在發展過程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將專家大院模式拓展為一體兩翼模式,示范推廣的同時開展三個層次的系列化培訓,并進行綜合信息咨詢服務[5]。這種模式的特點在于政府的主導作用強,產業方向明晰,提供的設施條件優良。
湖南農業大學“雙百工程”模式強調高校科技團隊直接與農業基地一一對接,并建立長期工作機制,在管理制度、合作機制建設上都有一定突破。“雙百工程”模式推行項目責任管理,以制度來規范、約束科技服務人員的工作內容、方式、效果,使農業高校為農服務走向了主動化、制度化、程式化的規范管理軌道[6]。
2.1 高校參與農業推廣優勢突出
1)人力資源。
至2007年全國獨立建制的普通高等農業院校和高等農業職業院校達到74所;同時,在全國高等院校開設農學專業的大學達150所。2006年371244人,其中博士在校生7302人,碩士在校生32336人,本科在校生188067人,專科在校生143539人[7]。
農業科技推廣需要優秀的人才與智力支持。涉農類高等農業院校、職業院校教師、學生成為農業科技推廣的主力軍、生力軍。
2)物質資源。
高校非常重視科研基礎設施建設。許多高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或重大科研基地。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直接定位于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對生產性實驗實訓設備投入多,建設力度大。
3)科技資源。
科研是高校一項重要的職能。高校教師、研究人員往往有完成科研項目、撰寫科研論文、參與技術研發等的科研任務和考核要求。從對科技成果的貢獻率來看,我國高校相較其他科研院所、企業而言,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近20年來,農業高校先后轉讓重大科技成果915項,大部分已在農業生產中獲得應用,且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5]。
2.2 農業高校在推廣、服務中同時獲益
1)推動教學。
與理論學科、基礎學科教學相比,作為科技型、實踐型的農業院校,需要將教學與農業工作對接、融合,在實踐中教學、在推廣中學習,在應用中研究,實現教學、科技、服務三位一體。教學貼近實際,一是將農業推廣的知識體系融入專業教學體系,納入課程體系建設范疇,二是在教學階段上設置專門的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到農村去,進行具體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這種教學兼有科技服務的功能,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將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2)推動科研。
高校產生的科研成果,通過科技推廣到農業生產第一線,成果的價值與效益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并可帶來相應的經濟與社會效益。與此同時,廣大農民在應用科研成果時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可通過科技推廣人員反饋給高校,成為高校進一步攻關的科研課題或教育教學案例。
3)推動就業。
農業高校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可有效提升學校的影響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為學生就業打下良好基礎。農業高校學生在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與農民、農村、農業工作有了近距離的接觸,讓他們對我國三農現狀有一個真實的了解,增進與農民的感情,體會農民的困難與需求,逐步樹立用科技改變農村面貌的理想,有利于推動農業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
2.3 政府的引導和支持非常重要
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政府部門尤其是當地科技部門的引導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部門在推廣過程中有三個主要職能:一是產業規劃布局,二是相關政策、信貸、農資、市場運銷體系的配套,三是管理協調。只有技術,沒有政策、信貸、農資、市場運銷體系的合作,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推動不了,在小范圍實驗示范成功了,推廣效果也不會好。技術的推廣要符合當地的產業規劃布局,同時也要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避免權益損害。鼓勵和支持高校參與農業推廣,政府可以將一部分農村公共服務職能如培訓、示范、推廣等下放或委托給院校承擔[8]。在資金引導上,政府勢必要加強投資,如設立專項培訓和科研、推廣經費等對涉農高校給予支持。
2.4 推動高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涉農高校普遍存在農業科技人員市場意識弱,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9]。農業高校的科研項目以基礎研究為主,應用性研究數量不占優勢,且現有的應用性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獲取不到良好的經濟效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農業科技人員轉化成果的積極性。因此要大力推動涉農高校建立與市場緊密對接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在科研項目的遴選、確立、評價上進行有效引導。
2.5 必須建立長期服務機制體制
農業項目根據產生效益時長,可分為短期項目、中期項目、長期項目。大多數項目從土壤改良、環境改造著手,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不科學測驗、科學規劃,盲目跟風,只見短期效益,看不到長遠效益,頻繁換產、換項目,將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損害農戶利益。所以我們必須建立長期服務機制,根據作物生產周期、品種更新周期,在一個較長時段科學評價推廣項目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河北農業大學.深化太行山道路,探索農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2003-09-05.[EB/OL].http://www.most.gov.cn/ kjzj/kjzjdt/200309/t20030905_7917.htm.
[2]東北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農業專家在線”網站服務“三農”初見成效[EB/OL].http://www.most.gov.cn/kjzj/ kjzjdt/200309/t20030905_7913.htm,2003-09-05.
[3]劉光哲.中美大學主導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比較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為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3):73.
[4]趙廣東.楊凌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的創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6):32.
[5]于水,黃自儉,錢寶英,袁登榮.基于高校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研究[J],科技與經濟,2008,10(5):43-44.
[6]曾朝輝.農業高校科技興農運行機制研究[D].湖南:湖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1,5.
[7]李國杰.改革開放30年的我國高等農業教育回顧與展望[J].高等農業教育,2009,1(1):11.
[8]聶海,郝利.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分析[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7,9(1):68.
作者簡介:歐陽琦,碩士,婁底職院講師、編輯、院校研究所研究成員,研究方向:高教、文化現象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地方性高職院校建設社會服務品牌方略研究》(11YBA264)、湖南省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武陵山區連片特困區職教服務科技扶貧研究——以新化縣為例》(2015zz04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39-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