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榕梅
【摘要】針對初中英語學困生若干問題,本文試圖從班級社會學視角對學困生的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轉化學困生身份的問題提出個人意見。以班級社會學角度分析初中英語學困生,突破了以往大多數心理學層面的研究局限,也期許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其他學科同類問題的分析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關鍵詞】初中英語 學困生 班級社會學
一、兩個概念的界定
1.班級社會學
(1)何為班級社會學。美國社會學者帕森斯認為,班級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通過交互關系構成的比較穩定的體系。
(2)班級的功能。在《學校班級作為一種社會體系》(1959年)一文中,他把班級功能概括為社會化功能與選擇功能:前者是指班級將成人社會中勝任工作的能力內化于學生,在培養學生的能力、責任感方面的功能;后者是指班級提供在成人社會分配人力資源的一種方法,形成并鑒別學生間的差異,并為社會結構補充各種成人角色提供依據。
2.學困生。在國內大部分中學,客觀存在著不同比例的學困生群體,社會上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冠之以“差等生”、“后進生”“學困生”“第二進度生”“慢生”甚至“壞學生”的稱呼,本文傾向于采用“學困生”這一定義,并將其解釋為學習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去群體,且文中提及的學困生屬于智力正常范圍,在一定條件下經過自身、學校、老師和家人的綜合努力下,有轉化為學習成績較為優良、擺脫“學困生”身份的可能。
二、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在學校中,“學困生”并非單純的個人,而是作為個群體出現。學困生形成的原因不只在于個人能力問題,也不能僅從心理學角度研究對其歸因。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應該用社會學視角分析這一群體的成因。
1.不合理的考試評價制度。從小升初、初升高,再到高考直至大學走向研究生,考試成績幾乎已經成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尺。其中對高考作用的評價即“一考定終身”之說,可以窺見這種長期的選拔性考試評價制度對于社會、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的影響是如此之深。
正因為有了成績這一衡量標尺,學生有了“優劣”之分,而這所謂“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在學校和教師家長中產生的影響是,給予成績優秀的學生充分的關注、期望和支持,而對于成績一般或者較差的學生卻有意無意忽略,更遑論“雪中送炭”。對于學生本人,成績較好的學生在多方的關注支持下愈發自信、上進,而成績一般特別是較差的學生更多的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對待學習。久而久之,學困生群體逐漸形成。
考試評價制度考試評價體系根據其單一取向的價值標準對學生進行“甄別” “篩選”并對其分等,從而造就了“學困生”群體的出現;而有些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怎么出色,但是他們在藝術表現、體育運動、人際交往等方面卻很突出,只是以學業成就標準來衡量學生的唯一后果就是否定這一批學生,把他們排除在老師關注的視線之外,老師自然看不到也就不會關注他們在學業以外領域中的優異表現,這在無形之中就會限制甚至剝奪了這批學生的發展,這對他們是不公平的。
實際上,“學困生”這一概念背后體現的是考試評價制度不合理的評價理念和價值取向。
2.分配不均的文化資本。文化資本是指“不同的家庭教育行動傳遞的文化財產”。布迪厄看來,相對于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而言,通過家庭所傳遞的文化資本具有資本的繼承性的最佳的隱蔽方式,是一種最隱蔽和最具有社會決定意義的教育投資。
對于處于弱勢地位階層的孩子來說,文化資本屬于一種稀缺性資源,它總是被極少數有能力進行積累的強勢階層的行動者所壟斷,也就是說,文化資本少的學生要在學校取得成功比較困難,而文化資本較多的學生更可能通過學校教育積累更多的文化資本,從而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擁有較多優質資本的家庭能夠為子女提供更多更好的家庭教育,通過言傳身教改善子代的認知思維、問題視野、人格情操,處于這些家庭的孩子能夠接受良好家庭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因此,家庭文化資本的差異和存量,是影響學生適應學校文化速度和取得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家庭文化資本與學生的學業成功有著密切的關系。
3.“鏡中自我”效應?!扮R中自我”的概念,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來的。“鏡中自我”理論認為:社會好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從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扮R中自我”是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我們通過感知他人對我們的反映和評價,從而建立起我們的自我意識、自我形象和自我評價。
對于所謂的“學困生”來說,教師、同伴、父母甚至周圍的親戚朋友都是他們認識自我、形成自我意識的一面鏡子。因此,教師、同伴、父母對他們的態度、反映與期望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對自己作出的分析、評價和判?!皩W困生”比“優等生”更需要得到關注、支持、信任和期待。
但現實中,“學困生”卻不符合傳統好學生的評價標準,如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習慣不合理等,而忽視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閃光點。初中生正處于自我意識高漲、逆反心理、人際交往變化、情緒矛盾的階段,還未能形成獨立的自我認知和評價,而老師、家長等卻有意無意地將其劃分為“差生”,這導致“學困生”們更易以消極態度對待學習。
4.班級環境分析
(1)班級的物理環境。班級的物理環境指班級課堂教學所需的空間,包括教室的大小、課桌的排放。
大部分中學學生座位的排放呈所謂的“秧田式”,即橫成排,豎成組,課桌與課桌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為了突出教師的威嚴與神圣地位,教師的講臺設置在教室的最前方、正中間的位置,一般與學生的座位隔開且高出一半以上,并與學生座位相對而立,這一點也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規訓。
教師在排列座位的時候,有時根據成績,有時根據身高,有時根據其他原因,比如懲罰差生、邊緣化那些課堂紀律不好的學生,或者將表現不好的學生安排到教室的最前面或者是最后面,而“學困生”在班級內大多都坐在教室的后面或者是教室的兩側。
單一的課桌排放方式和班級座位的調換頻率不僅制約了英語學習所必須的語言交流機會和學生運用語言參與活動的機會,而且也限制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從而也影響了對民主、寬松的英語學習環境的創建。
(2)班級的社會環境。影響初中英語學困生學業的班級的社會環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師生互動、班集體、非言語交流。師生互動方面主導者仍是教師,由于教師對學生期望的不同導致學生參與師生互動的機會也不同。學困生沒有回答機會的學生明顯地多于比學業優良的學生,教師不鼓勵學困生參與課堂活動或不給學困生創造課堂參與的機會,久而久之會使他們變的更加被動、消極。如此一來,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學困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越來越少,學業成績會越來越差,成績越來越差,參與機會便會更少。此外,教師常對學困生有消極期望。言語互動的時間進程中較少給學生思考與充分表達的機會,提問的質量要求也低,如常常要求學困生重述已經解答的問題,而不提一些具有啟發意義或需思考的問題。這樣,教師與學業優良生互動的功能同教師與學困生的互動功能截然相反,前者對學生多半有促進作用,后者則多半起抑制作用。
班級體方面,學困生多的班級較學業優良班級凝聚力弱,學生對班級的認可度不高,班級內缺乏積極的競爭,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班級活動規則模糊,而使班集體沒能有效的發揮其積極作用,影響了學生的學業成績。
非語言交流方面,學生喜歡接近他們的教師,而且認為這樣的教師比那些很少關心他們的教師好得多。但現實中,學困生相對于學業優良學生得到老師的非語言交流機會少得多,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學困生越來越“困”的原因。
(3)教學環境。外語教師存在教學中存在著傾向:其一是過分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致使“高分低能”、“聾啞英語”的現象難以消除;其二是一味強調交際,忽視對基礎知識的傳授,以致“課上熱鬧,課下忘掉,測試低效”。這種忽視語言知識的語言運用只能是空中樓閣,因為沒有語言知識做基礎,語言運用只是空談;其三是忽視情感態度的培養、文化意識的輸入及學習策略的引導。此外,不能全面把握新教材,教學方法極端、缺乏靈活性。
5.語言環境。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和發展是社會和合作活動,這種活動是無法被教會的,知識是由學習者自己構建的,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只有當學習與學習者現有的知識產生聯系時,學習才成為可能。在中學許多教室布置中,并未在板報、名人名言、學習園地空間充分運用英語語言和素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三、學困生身份轉化對策
1.理性看待“學困生”。學困生的產生有著一定的社會機制的作用,是內外因多方面影響的結果。外因包括社會、學校、教師、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內因主要包括“學困生”個人的動機、興趣、態度等因素。
對學困生,社會、學校、老師和家長不應“上綱上線”歧視對待,要避免“貼標簽”,從社會改良角度對其進行妥善的教育補償,拋棄“成績論英雄”的標準,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學困生。同時對于個體原因產生的“學困生”,也要有一定的懲罰機制,以體現教育自身的懲罰與規訓的意味。
2.班級環境的轉化
(1)物理空間安排。增加英語學困生參與交流與活動的機會,教師可利用教室座位安排與調換,無論采取那種方式的座位安排,一方面需考慮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也需考慮到一些學困生的特殊情況,不使他們游離于班級活動之外。
(2)樹立對學生的積極期望。老師需重新樹立起對學困生的積極期望,需采取民主的領導方式,了解并尊重學困生的合理要求。記住學生的姓名、告訴學生教師的期望、為學生的參與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課后與學生交談、教師教學注意個體差異。
(3)課堂比賽制。英語課堂教學中可采取一些比賽方式激勵學困生。如組際間的單詞拼寫比賽、朗讀比賽等或采用游戲的方式,增加學生間的互動,減少學生間的分歧,建立學生間的信任與尊重,擴大學生參與的機會,以達到增強班級的內聚力的目的。
(4)多種方式營造語言環境。班級語言環境的營造方面,可設立閱讀角、創建英語學習欄、設建展示欄。
3.教師教學的改進。教師教學是影響班級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學困生成因的主要方面,教師教學的改進對成功地轉化初中英語學困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教學的改進需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更新教師教育、教學理念;二是強調情境中呈現并運用語言,強化閱讀技能訓練。
參考文獻:
[1]祁建敏.班級社會學初探[J].教學與管理,1997.
[2]陶雙賓,林李楠.班級:初級群體還是社會組織——個教育社會學論爭的實證性解釋和結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85-89.
[3]布爾迪約,帕斯隆.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40.
[4]徐瑞,郭興舉.文化資本理論視域中的教育公平研究——皮埃爾·布迪厄的教育思想摭給[J].教育學報,2011,7.
[5]李改參.初中教師課堂控制的社會學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3.
[6]鄭和.班級中的規訓與懲罰——基于班級要素的社會學分析[J].現代教育論叢,2007,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