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夏
新課程的改革,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強調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倡導“做”“想”“講”有機統一的學習過程,倡導合理靈活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和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形成一種精教多學的教學模式。就此,本人對目前欽州市第一中學的課堂教學情況做一次深入的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一、調查時間:2012年4月~2012年6月。
二、調查地點:欽州市第一中學。
三、調查對象:七年級1、2班座號為雙號的學生,本問卷發放40份,有效收回40份問卷。
四、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五、調查目的:為了全面了解欽州市第一中學師生在初中地理教學方面的情況,特開展此項問卷調查工作。
六、調查結果分析:
在接受問卷調查的40名學生中,全部是七年級的學生,男生和女生各占20名。通過調查發現,有97.5%的學生喜歡目前老師的授課方式,有2.5%的學生覺得目前老師的授課方式一般。調查這個目前學生對老師的授課形式,可以讓我們知道學生對各科的老師上課形式的接受程度。問卷的第七題,我們將會具體了解到學生比較喜歡老師的哪種上課方式。從本次的調查當中,也設置了一些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問題,對于課堂中的交流展示學生還是愿意參與的,非常愿意參與的占35.17%,愿意參與的占50%,沒有不愿意參與課堂交流展示的。這說明學生愿意參與我們的課堂交流與展示。
對于現在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所用的時間超過25分鐘的占96.43%,其中25~30分鐘的占50%,超過35分鐘的占46.43%,一節課45分鐘。調查這個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我校目前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所需的時間。從調查中可以發現,我校學生學習方式基本上還是被動接受式。由于在課堂上老師授課的時間較長,所以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思考、處理作業的時間較少,6~10分鐘的占71.43%,11~15分鐘的占21.43%,這也說明了在課堂上學生獨立思考及完成作業的時間還相對少。
我還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在課堂上做筆記的情況很好,做筆記的占96.43%,說明學生還是比較認真聽課的。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也做得比較到位,課前有預習的學生占了95%,這也說明學生對各個學科的知識還是比較感興趣的。
對于學生比較喜歡的老師的授課方式,我們可以了解到學生對于教師參與,學生小組互助學習的上課形式比較喜歡,占50%,其次喜歡的上課方式是師生共同探討的形式,而學生最不喜歡的上課形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惑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先與同學討論后解決,占46.43%,說明學生在課堂非常想參與到課堂中,想主動地學習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了解知識。
對于學習過程中問題的提出,學生也有不同的看法。學生比較希望問題老師指導提出,或者是自己、同學提出,也有一部分學生比較希望老師提出,這說明也有一部分的學生比較依賴老師。
學生主要的意見和建議:
1.老師能安排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再通過老師的引導解決,最后再給我們總結。
2.希望老師、同學間能多多交流。
3.老師要深入地講課文。
4.希望老師可以多講一些課外知識。
5.在講新內容時,應該小組先學習,后上課。
6.希望教師上課時語言幽默風趣,有時可以適當地配上動作,使課堂生動有趣。
七、總結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學生在學習上興趣非常高,而且想主動學習。無論是課前的預習還是課后作業,學生都比較積極去完成。對于課堂的探討,學生也主動地去提問與參與,體現了較高的學習性、自覺性、主動性。但在學習方式上學生還存在不少問題,大部分學生還是獨自完成學習,與其他同學協作不夠,與教師交流也不夠。同時,從問卷中也反映出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不夠強,方法陳舊,甚至有學生還談不上用什么科學的方法。還有學生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強等等,這些都是今后課題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國有一句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每一名學生都必須學會學習,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更好地生活。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