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端
摘 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英語課程的學習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的能力。”農村初中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較為薄弱,即便是小學三年級起就有開設英語課,但小學英語課時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因此升上初中也是零基礎,很多學生由于知識的大量輸入,教師趕功課的需要,上課平鋪直敘而使學生不適應,有些學生甚至于對英語失去興趣。英語作為教育學科的一個主要科目,對學生極為重要。因此,英語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有必要融適量的跨文化知識于課堂中,以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
關鍵詞:英語教學;文化;滲透
從古至今,教師即“傳道、授業、解惑”。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加快現代化的建設,因此提高全民族素質是我們的重要責任。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英語課堂的實效,要糾正只注重知識點、考點的學習,不注重文化背景、文化意識的滲透,這是英語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誠然,有些英語教師在授課中也能結合課本滲透一些文化背景知識,但時常是輕描淡寫,或一語帶過,他們認為“文化背景知識不是考試考點,在教學中可以省略”。可以說,這么多年來我們教師依然圍繞應試教育的指揮棒,觀念幾乎停滯不前。正因為認識上的不足,在英語這門學科的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及文化意識的講解這一環節顯得仍然比較薄弱。如何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彌補這一不足呢?這需要我們英語教師共同努力。
一、進行跨文化知識輸入時要有的放矢
把跨文化知識滲透到英語教學中,應該根據英語學科的特點,細心地鉆研教材,努力挖掘蘊含在教材中的外來文化因素,不能脫離課本,空洞地說教。例如,對于初一的學生習慣了國內傳統的教育,當別人表揚時會不好意思地說:“沒有啦。”“哪里哪里。”我會告訴學生,當英國、美國的孩子受到表揚時,他們會自豪地回答:“Thank you.”我們的教育要求內斂,外國的好多強調要外放。我覺得,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兩者的優缺點,讓學生學會取舍和判斷。尤其對于一些靦腆的學生,我會鼓勵他們學習外國學生的外放和那份自信。
二、了解英語文化,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滲透語言文化,這些內容不見得會直接有益于考試成績的提高,然而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上到動物名稱時,我就補充了不同動物在英漢文化中的理解差異。如,漢語中的狗是卑微動物,相關習語多含有貶義(如“癩皮狗”“走狗”“狗頭軍師”“喪家之犬”等)。但在英語文化中,dog往往含有褒義,例如 a 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再如,green hand這個詞的重讀音節不同都有不同意思,是“菜鳥,新手”也是“園林好手”。學生覺得不可思議,他們總結道:“原來英語也有多義詞啊!”
三、跨文化知識可以結合“本土文化”進行教學
例如,有次在教學“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時,大部分學生根據書本的答案回答:I drink milk and eat bread.這時有個學生小聲地說:“我喝豆漿。”我立即就問:“Do you know how to say 豆漿 in English?”——Soy milk。因為兩個國家的飲食習慣不一樣,英美國家的人平常使用刀叉、吃牛肉、面包,而我們使用筷子、主食大米,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所接觸的素材大多是關于英美國家文化、歷史與現狀的,有時在課堂上翻譯一些有中國特色的詞匯,讓他們有“學有所用”的感覺,這能驅使學生樂于參與語言實踐,在運用中獲得心理滿足和成就感,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感能激起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欲,使之產生巨大的內動力。
英語學科跨文化意識的教育過程,應該是教師根據教材的總體內容和實際需要,將外來優秀文化、優秀文明與我們融為一體的內化過程。作為英語教師,應當努力挖掘英語教材中豐富的資源,恰當運用傳統的抑或是現代的教育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充當引導者、評價者等角色。總之,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應有恰當的位置,每一個教師都不應該把它看作是“雞肋”,更不應把它看成一種負擔。作為英語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讓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和意識,這是民族和時代進步的需求,更是一種責任。讓我們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語教學的自身規律,自覺地讓自己整合外來文化,不能一味崇洋媚外。
參考文獻:
王篤勤.初中英語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8.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