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卉 陳家鳴 王淳(.東北大學體育部 遼寧沈陽 089;2.遼寧科技學院 遼寧本溪 7004)
遼寧省蒙古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發展研究①
楊春卉1陳家鳴1王淳2*
(1.東北大學體育部遼寧沈陽110819;2.遼寧科技學院遼寧本溪117004)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當今文化時代的主題,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以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的四所中小學蒙古族傳統體育發展現狀為實地研究案例,通過文獻研究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多種研究方法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加強學校體育師資及場地器材的建設,加強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宣傳,通過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自身的適度改變和相關部門對蒙古族傳統體育的政策傾斜等方面進行調整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蒙古族傳統體育學校體育傳承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現如今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代表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流失現象卻日益嚴重。而文化的傳承是通過人來實現的,學校體育教育不僅僅能傳授體育健身知識,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和意識,而且還可以以體育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學校中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教育不但是少數民族體育傳承的途徑之一,也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
世界各國、地區的學校體育也都在為形成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特色而進行不懈的努力。例如:泰國有“八臂民族”的美譽,在學校技擊項目中泰拳就作為必修科目;韓國的跆拳道、民族舞蹈等已成為各級學校的必修課程,其中跆拳道成為運動會和軍訓項目,這種普及促進了跆拳道進入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俄羅斯中、小學的體育課教學大綱中,教材比重大,民族民間舞蹈、摔跤、游戲、滑雪、滑冰等貫穿始終,在課的準備、整理活動時經常選用,培養出大批該方面能手。日本弘揚尚武精神,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把柔道列為各級學校的必修課,1940年迎來了以大學為核心的全國空手道運動的黃金時期。二戰后,學校體育雖受美國影響較大,但仍然很重視繼承和發揚民族體育,并把它作為強國強民強種、振奮民族精神的強有力手段。那些具有實用價值、健身有效的柔道、劍道、弓道、空手道、相撲以及民族舞蹈等,至今仍作為小、中、大學生的學習科目,形成了其獨特的體育教材風格[1]。
遼寧省是全國蒙古族人口第二大省,而蒙古族又是遼寧省的第二大少數民族,無論從人口總數還是所處地位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近些年對于遼寧省第一大少數民族——滿族在遼寧省發展的研究層出不窮,出現一種接近飽和的趨勢,在這種研究的強烈冷熱度的對比之下的蒙古族研究就顯得十分緊迫。該文對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中心區域的4所學校(1所小學、2所初中和1所高中)的傳統體育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行之有效的發展對策。
根據實地調查、電話訪談以及數據分析,得出影響阜蒙縣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發展的幾點共性問題。

表1 蒙古族傳統項目在學校開展基本情況
1.1專業教師資源稀缺
通過調研發現,4所學校中負責體育教育的教師共有31名,沒有一人是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及相關專業,并且大多沒有體育專項,更存在非體育專業教師執教傳統體育項目的現狀。例如:有的學校由美術教師負責安代舞項目的教學、蒙文教師負責蒙古象棋教學;而且有的學校體育教師,僅僅是修讀過體育課程,沒有進行過系統的體育項目的學習。
將非專項教學甚至非體育專業教學進行下去,就會引發以下幾點后果。
1.1.1體育教學的安全性缺乏保障
體育教學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常規的體育課程設置也需要嚴密的課程設計和嚴格的課堂指導,若無專業的體育知識就會大大增加學生出意外的風險,就無法保障最基本的體育課程要求。再者,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大部分都屬于對抗性較強或是機械操作復雜的項目,例如:摔跤需要直接的身體對抗,若運動不當很容易造成身體損傷。
1.1.2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準確性的缺失
非專業體育教師對傳統體育項目了解并不全面,有些是在校期間通過其教師講述、有些是通過自己的印象和觀察、還有少數會通過自己學習了解,但這些難免會出現傳統體育項目理解上的偏差。而這種將本不準確的知識進一步傳播給學生的現象,容易導致傳統體育項目規則上的誤解和細節上的流失,而在這種代際相傳中也勢必會影響傳統體育項目的完整性。
1.2運動場地嚴重不足
蔡玉燕在《學校體育場地現狀對學校體育教學的影響》一文中提到,學校體育場地現狀對課程時間安排科學性、課程內容設置、教學組織形式以及學生安全都有影響[2]。而關于阜蒙縣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場地問題,就不僅僅局限在缺少專項場地上,更有學校存在著連基本體育運動場地都無法滿足的情況。在調查對象中有的學校操場僅為150 m且操場一端到教學樓不足10 m,活動場地僅1000 m2左右。在這種全校多達1700學生的學校而言,人均場地不足1 m2的場地建設,相對于《城市普通中小學校校舍建設標準》中的7.3(小學)m2/人相比[3],是明顯不足的(還未達到規定的10%)。其次對于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而言,其部分項目的訓練對場地要求十分嚴格,這種嚴格性既體現在器械要求上,又體現在項目安全性上。換句話說,并非學校不選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而是沒有場地就無法進行相關項目的教學,兩者是有著強烈的因果關系的。
1.3政策設置缺少傾向性
這里的政策設置主要指兩個部分:一個是當地教育部門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程度;二是升學考試中體育成績的設置。該文調研的4所中小學校的蒙古族傳統項目開展的基本情況(見表1)。
通過調研可以得出,影響中小學傳統體育項目教學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阜蒙縣的中小學“那達慕”運動會,每次運動會前各個學校都會對參賽的運動員進行集中訓練,其中摔跤、射箭和布魯的訓練周期為20天左右;安代舞、弓箭操等集體表演項目的訓練周期為2個月左右。盡管這種訓練是處于一種被動的目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短期集訓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而相對比賽項目而言,表演項目的集訓時間就不能算“短”了,可以占到學生1個學年的近1/3的體育學習時間。
二是升學考試的分數設置,這種設置的最直接體現是在初升高的考試中(中考),目前中考體育分數為60分,其中平時成績30分,專項考試30分(男1000 m/女800 m;男引體向上/女仰臥起坐;跳繩/立定跳遠),因此從現實角度來看,對于考試項目的學習才是對當今在校生在有限時間和精力下的合理要求,而對學生進行額外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不僅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無法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2.1加強體育師資建設,從而提高他們在傳統體育項目方面教學水平
加強體育師資建設的途徑有很多:一是可以對現有體育師資進行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培訓,包括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發展,規則等,從而規范化傳統體育項目的授課,并積極引導他們對蒙古族傳統體育文化開展相關研究;二是可以引進蒙古族傳統體育專項的運動人才或是對于蒙古族傳統體育有專門研究的高水平教育人才;三是保護現任的非體育教師傳授傳統體育項目的熱情,對他們進行體育教育相關課程的培訓,從而規范他們的體育授課,繼續發揮他們在蒙古族傳統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2.2加強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宣傳并注重傳統項目自身的發展進步
可以請蒙古族民間文化傳承人走進校園,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授課,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豐富學生的民族知識,激發民族自豪感,并重點培養一批對蒙古族傳統體育有求知欲的學生,對他們進行技能和知識的傳授。同時也應緊跟時代的發展,在保留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對一些項目進行適度的發展變化,使其更好地傳承。
2.3建設足夠的運動場地及器材
運動場地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客觀條件,因此建設足夠的運動場地就是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一個必然前提。場地的建設主要是基本運動場地的面積拓展,建立在現有體育場地的基礎上進行適度改擴建,同時對目前的場地器材進行改造,以適應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推廣和發展。這方面的建設非憑學校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政府相關教育部門和民族傳統保護部門共同實施。
2.4設置符合民族特色的政策
首先堅持每年舉辦阜蒙縣中小學“那達慕”運動會,并予以表現積極的學校以實質性的獎勵。其次對蒙古族中小學提出要求,要求阜蒙縣所有蒙古族中小學的大課間必須設置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并定期檢查。最后就是在中考設置上,應該增加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成績考核的選項之一,或者是從60分設置一定比例給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必考項目。
[1]杜炳輝.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現狀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5):45-46.
[2]蔡玉燕,孫淑偉.體育場地現狀對學校體育教學的影響[J].教學與管理,2014(12):104.
[3]席玉寶.全國學校體育場地建設現狀統計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30(6):673.
陳家鳴(1965—),男,漢,遼寧義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b)-0187-02
基金項目:①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遼寧民族體育文化現代化研究”(L13DTY032)。
作者簡介:楊春卉(1973—),女,漢,山東東平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通訊作者:王淳(1990—),女,漢,山東高唐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