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相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批改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掌握的一個重要環節。為此,教師應著重把握好這一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在辦公室里埋頭批改作業,無暇顧及備課與教研內容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殊不知,班級才是個最適合批改作業的場合。教師在教室內批改作業一是可以縮短作業反饋評價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三是可以及時跟學生溝通,幫助他們調整思維方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要關注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批改作業過程中,教師要棄糟粕、取精華,創新批改作業的模式,改革批改作業的符號和用語。很多小學數學教師乃至各科教師在批改作業過程中,一般都只會用“√”或“×”來判斷學生的作業情況。任何一個學生看見鮮紅的“×”擺在眼前,都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因為在同學眼里,那是一個無法訂正的錯誤。這種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的評價方式不僅不能全面判斷學生的學習潛能,還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思想情感交流和學生的學習情緒,從而降低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批改作業時,對于作業做得又快又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學生作業本上寫“你真快!”或者“你真棒!”這樣的批改評語;對于寫作業速度較慢、拖延的學生,可以在他們的作業本上留下“如果你的速度再快一點就更棒了。”這樣的激勵評語;對于潛能生,教師可以寫下“嘿!不錯,有進步。”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熱情。當學生的作業中出現審題、計算、分析等方面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在其做錯的地方標出提示符號,利用“再想想”“運算順序對嗎”這種提示性評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加以改正,使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此外,教師還要注重挖掘學生的智力因素,適當地給予學生啟發,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例如,有的題可以用很多種解法,而學生只采用了一種方法,這時教師可以在旁邊寫出“還有更好的解題方法嗎?”“愛動腦筋的你一定還有高招!”這樣的評語來讓學生能夠更加大膽地進行解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批改作業這個重要環節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意,還能改善師生關系,增進師生感情,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