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穩豐
一 認知前提:增強大學生法治觀念于國于民意義重大
1 增強大學生法治觀念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需求
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就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作為一個法治社會公民的基本素質。將對法治的尊重和信仰內化于大學生的心中,增強他們對法治深切而熱烈的信念,引導他們從法治的角度去認識社會和體驗人生。運用法治思維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合格的大學生,也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合格的公民。當前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屢見不鮮,知法犯法案例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大學生法治觀念淡薄、缺乏對法律權威的尊崇。
2 增強大學生法治觀念是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重要保證
鄧小平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對于大學生來說,法治觀念的養成,可以促進他們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與評價水平,增強他們自覺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的意識。大學生是即將走入社會的公民,他們的法治觀念的強弱不僅影響自身的生存,更會直接影響自身的發展。擁有良好法治觀念的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就有對法律自覺的認同、信任,做一個自覺遵守法紀、維護法律尊嚴的合格公民,就能以法律為準繩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關系,用法治思維調整和限制自己,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快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3 增強大學生法治觀念是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法治的推進依賴于法律條文的嚴謹縝密和法律實施中的一視同仁,更取決于法治觀念被每個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后,我國法治建設的步伐日益加快,而法治的建立與推進離不開法治觀念的塑造與傳播。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建設未來的主力軍,其法律素養和法治觀念直接關系我國法治建設進程。作為擔負未來國家建設發展神圣使命的大學生,有什么樣的法治觀念,就會表現什么樣的學法、知法、崇法及守法行為。不管他們今后在哪個領域工作或具體從事什么工作,具備較強法治觀念的大學生就會將法律作為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還作為生活終極目的和意義的一部分,使國家的法治化進程更穩步、快速而持續。
二 現實關切:大學生法治觀念現狀不盡如人意
1 奉行權力至尊,人治思想較濃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一直奉行權力至上,強調人情關系,這一流弊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消極影響。他們對權力者的侵權行為深表不滿、極為痛恨,疾呼權力者的權力要加以監督和限制,可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往往信奉“權力大于法”“關系大于法”“人情大于法”,而不信奉“法律至上”,缺乏對法律的認同感、信任感和依歸感,專制思想、特權情結、人情文化在學生身上打上深深烙印,他們不習慣或不愿意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而寄希望于某些權力發揮作用,一般最先想到就是托關系、找門子、拉人情、拼背景,希望學校領導出面協調,或雙方私了。如學生干部體制等級森嚴,有的學生干部高高在上頤指氣使;有的學生以在學校謀得一官半職有治人的權力而沾沾自喜;有的在就業過程中想方設法托關系找門路;有的喊出“我爸是李剛”。這都是法治觀念缺失、人治思想作怪的生動表現。
2 強調自身利益,責任意識淡化
當今大學生權利意識逐漸增強,但也存在過于強調維護自我權利,而不尊重、不維護他人合法權利的現象。他們強烈要求獲得個人的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卻消極回避個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他們要求國家、社會、他人為其實現權利提供條件和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權利過程中,卻不考慮或較少考慮是否對國家、社會、他人造成危害。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有些同學往往是個人利益至上,為維護其所謂個人權利而不惜侵害集體或他人的合法權益,而對于自己應當承擔的義務模糊不清或有意回避。有的面對身邊同學或好友發生違法犯罪行為時,往往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有意隱瞞包庇。還有的為了謀取自身利益,不惜侵害國家、社會、他人的利益,甚至違法犯罪。
3 注重個人自由,秩序觀念淡薄
現在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不論家庭條件如何,多少都有些被嬌慣,注重個性張揚,比較自我。不少學生在法治觀念和行為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性,在法律選擇上帶有更多的自我意識,在法律運用上存在著明顯的自我保護傾向。有的把法律當做是針對別人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注意以法律來規范和指導自己的行為。希望對別人進行法治,對自己實行自由,甚至認為學習法律就是學會如何鉆法律的空子。有的在口頭上講法治的重要,但對學校的校紀校規存有逆反心理甚至置之不理,認為這些制度束縛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對遲到、曠課、考試舞弊等現象見怪不怪。有的對法紀教育漫不經心,認為只要不殺人、放火,法律又能奈我何。有的當要求解決自己的問題時,往往過于強調手續的簡便和效率的快捷,而對應當遵循的程序不以為然,把公平、正義置之腦后。還有的人對助學貸款有意違約不還,為了評優評獎拉攏選票,為了當學生干部請客吃飯等現象,也都是無視公共秩序的行為。
三 路徑選擇:讓法治觀念扎根于大學生的心田
1 以深化法制教育改革培育大學生法治觀念
有意識的教育是增強大學生法治觀念的主要途徑。目前法制教育與思想品德合二為一,實際上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普法教育或法律知識的傳授,而學生學習法律基礎知識,也只是應付考試,并沒有真正領會法治的內在精神,更沒有將法治作為一種價值追求、生活態度和行為模式。事實上,了解和熟悉法律知識,并不等于就能預防和遠離犯罪行為,更不等于就具備了自覺的法治觀念。因此,一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在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時,要注意發揮其它媒介和載體的重要作用。要努力構建科學合理的法律知識教學體系,多采用案例教學、情景模擬、角色體驗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大學生開展法律咨詢、法律宣傳、模擬法庭、旁聽案件審判、參觀監獄等實踐活動,將知識化、社會化和生活化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法律實施的公平正義,領悟法律的價值和權威,樹立對法治及其前途的信心。二要培養學生對法律的信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議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培養法治觀念的關鍵是確立法律信仰。“講清楚一定的法律知識或規則是作為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背景和基礎,是必要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知識是講不完的,目的是要樹立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在教學內容上應將理解法治的價值、法治的精神作為教學的重點,培育學生認可法律、親近法律、信賴法律的積極情感,使大學生法律知識內化上升為法律信仰。三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科學的法治觀念強調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反對只享受權利、不履行義務的特權公民。要引導學生在主張自己權利的同時,承認、尊重他人的權利,理性平衡自由與責任、權利與義務、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進而塑造積極的、有責任的公民品格,自覺以法治思維對待和處理各種關系。
2 以建設校園法治文化涵養大學生法治觀念
在很大程度上,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取決于他們對發生在校園的有關人與事的體驗與感受。大學生如果時刻以法律公民的角色置身于學校的“法律生態”之中,受到大學校園法治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就更容易引起其主體意識的覺醒而產生對法治文化的追求。因此,一要營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圍。要創設民主、平等的校園人文環境,加強與學生的平等交流,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讓學生擁有充分的思考、判斷、選擇的空間,引導學生形成民主平等、權力制約、權利保障的價值理念,而這些恰恰與法治觀念不謀而合。二要營造法治校園的宣傳氛圍。要通過校園網絡、廣播、報紙、宣傳櫥窗以及各種新媒體,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化為載體、以法律法規為內容,用人性化、藝術化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宣示依法治校的勇氣和決心,以校園文化的特殊滲透力和影響力,為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創設濃郁的氛圍和堅實的平臺。三要營造有規必依的管理氛圍。有規必依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律意識和規則意識,形成對制度的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要加強校規、校紀教育,對學生違規違紀的行為要依規處理,營造守規光榮、違紀可恥的濃厚氛圍,促進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
3 以合法規范的管理行為培育大學生法治觀念
法治的運行本身具有教育意義,同樣,高校管理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將對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一要將法治觀念滲透到學校規章制度中。要進一步完善校紀校規,特別是要注重依法制定學校管理章程。因為學校章程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和大學行為的總規范,實際上也是法的治理模式、法的精神和法律條規在大學教育中的延伸和具體化。同時,學校制定規章制度的程序、內容要符合法治的原則和精神,讓學生深切認識法律所具有的公平正義的價值,使制度和法律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二要促進管理教育行為的法治化。學生管理法治化是強化學生法治觀念的重要手段。學校依法依規的管理行為、依法治校的鮮活實踐和“有法可依、依法辦事”的良好習慣,是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將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強對制度、法律的認同感、信任感和依賴感,進而形成依法辦事的良好習慣和對法治的忠實信奉。三要尊重和保障學生的合法權利。在管理過程中,不得以管理教育為借口,損害學生的合法權益。要擴大大學生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鼓勵大學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在涉及對學生的獎勵或懲處時,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尤其在涉及對學生的不利評價時,做到程序正當、證據充分、依據明確、定性準確、處分適當,并確保申訴等救濟制度的暢通實施,讓學生深刻體會權利的程序性和處理結果的公正性,在對合法權利的充分尊重和法治精神的彰顯中,塑造和增強大學生的法治觀念。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馬振清.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公民法治觀念與法治能力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
[3]范光杰,楊漢國.法治視域下的當代大學生法律信仰教育內涵[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