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勤 張春梁 程曄
一 高校女教師職業發展現狀調查
(一)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研究伊始,筆者在F大學對不同院系、不同學科、不同職稱的專任女教師中隨機招募受試對象。部分女教師對學術職業發展問題較為敏感,拒絕參與調查。最后納入本研究的共有78名教師,她們在研究過程中均與筆者建立了融洽的關系,均表示愿意配合。受試對象平均年齡40歲,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人數分別為12、25、34和7名,其中未婚11名,已婚67名,已婚者均來自雙職工家庭,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研究采用電話訪談和面對面約談的方式。
(二)當前高校女教師職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 學術職業發展步履維艱,多數陷入困境
一是獲得高資助的課題數量少。調查發現,41名正、副教授中,在研究國家級課題的僅6人(占14.6%),在研究省級課題的也僅有13人(占31.7%)。而講師和助教所獲得的基本是廳級和校級課題。二是職稱晉升緩慢,高級職稱獲得困難。所有除助教外的受試對象均表示是在正常年限內晉升講師,從講師到副教授,在正常年限內(任講師滿5年)晉升的,59名中有22名(占37.3%),其余37名或任講師未滿5年,或無法按時晉升或已晉升但較正常情況延遲1~5年不等,34名副教授中,有23名已達到或超過晉升年限(最長已超過6年)但仍無法獲得教授職稱。從副教授到正教授,7名教授平均用了10年時間,較正常延遲了4~5年。
2 管理職位不易獲得,職務晉升困難
78名受試對象,承擔管理工作的僅有8人(占總人數的10.3%),其中系主任2名,系副主任6名,未見在各學院或校高層領導崗位上任職的。而且有6名正副主任明確表示已無法再進一步獲得職務升遷的機會。
二 導致高校女教師職業發展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的沖突
高校女教師在社會中是教師、專家,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而在家庭中,是母親、妻子、兒媳、女兒,承擔著培育孩子、贍養老人等家庭重任。當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發生沖突時,盡管她們中的大多數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但天生溫柔、細膩的性格,以及受“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等傳統思想的影響,她們中的大多數會優先考慮家庭,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子女教育和營造家庭氛圍中去。通常的情形是,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她們又馬上開始操持家務,待忙完一切坐在書桌前鉆研業務時已是精疲力竭,精力渙散,再也無法集中精神。有些女教師為了兼顧家庭和事業,經常廢寢忘食,熬夜加班,長期透支著自己的體力,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最終身心俱損。在受訪的78人中,有6名患輕重不等的神經衰弱,3名患腰椎間盤突出癥,2名患頸椎增生。11名未婚女教師中,有5名表示要再過兩三年才會把結婚生子列入議事日程,因為她們擔心生育、哺乳等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影響工作。
(二)高校教師職業的學術屬性決定了工作任務的艱巨性
高校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化程度很高的學術性職業,它以知識的發現、整合、應用和傳播作為工作內容,學術性是其本質屬性,它對高校教師的學術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醫學為例,醫學包含了眾多學科,每一學科均有嚴謹體系,但它們都是從不同角度闡述人及其疾病,因此學科與學科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要有完善的醫學知識結構體系,在授課時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已學過的其它學科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樹立疾病的整體觀。此外,醫學還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緊密結合,交叉滲透,因此任課教師在課程傳授過程中還要結合臨床疾病有意識地傳播人文思想和社會科學知識,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傳播科學精神。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全面的素養,注重日常知識的積累,只有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才能在課堂上廣征博引、融會貫通,最終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納入本研究的女教師普遍反映,每學期授課章節即便與往年無異,自己也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心備課,力求把最新的前沿知識傳遞給學生。一些新開設的課程更是讓她們勞心勞力、精疲力竭。如果說繁重的教學任務尚能應付,科研上的壓力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化解的。一是課題申請競爭激烈、中標率低;二是即使獲得項目,也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開展研究,在繁重教學任務的沖擊下,大部分女教師都很難保證有整塊的時間無后顧之憂地完全投入,這無疑拉長了科研成果產出的周期,導致她們煩躁、焦慮、憂郁等負性情緒的出現。教師A是在我看來比較成功的一位,目前承擔著國家級、省級等多項課題,但在訪談中她說:“其實,每個成功者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p>
(三)職稱晉升機制不合理
目前高校教師職稱晉升評價機制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價值取向。課題中標、論文發表成了衡量教師能力的硬性的標準,而教學成績并沒有被納入評價體系。女教師以擅長教學居多,她們更注重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也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這種投入和付出并沒有得到合理的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她們的困惑和壓力。家務勞動和教學工作直接影響了投入科研的時間,科研產出自然減少,科研上的弱勢地位使她們無法按時獲得高職稱,許多人面對嚴苛的評聘條件,只能以評上副教授作為終極目標,獲得正教授職稱的女教師人數極少。這就使得她們處于既從事學術職業卻又缺乏學術話語權,不得不蜷縮于學術最底層而難以向上的尷尬境地。
(四)管理決策層男性居多,代表女性利益的呼聲被忽視
受科學中的學術話語權威和父權制影響,男性占據了校、院兩級領導層以及學術委員會的多數席位,女性參與高校管理和決策的聲音過弱,代表女教師利益的呼聲通常被淹沒或直接被忽視,造成了高校管理制度及政策帶有一定程度的男性化傾向。
(五)參加學術交流和進修培訓機會少
許多女教師內心愿意進修深造、提高自己,但一則機會少,只有少部分學術骨干才能行;二則不能得到校方的經濟支持,普通教師要自掏腰包,進修期間因不在崗還會被扣除相應的津貼,經濟拮據的青年教師也只能望而卻步;三是終日忙于家庭和工作,無暇“充電”。教師B說:“我工作已超過10年,只去了省外某一小城市短期進修培訓兩次,我感覺學術離我越來越遠了!”
(六)個人職業成就期望值低,自信心不足
女性的身體狀況隨著年齡增長較男性呈更快的下降趨勢。心理上也更敏感,遇困難受挫感更強,更易出現疲憊、焦慮等現象,因此部分女教師自身成就動機偏低,安于現狀,得過且過。此外,學術活動是高水平的智力勞動,心理素質決定了學術水平的高低,部分女教師仍然存在性別偏見,認為女性的智力水平和創造性都不如男性,干事業是男人的事,因此心理上出現自卑、進取意識不強等,在困難面前缺乏接受挑戰的勇氣。即使部分女教師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較強,但面對嚴苛的評聘條件也只能暗自興嘆,無奈地退出競爭,在最需要拼搏的年華放棄了自我發展,早早選擇了歸隱家庭,不得不說是社會的遺憾。有些能力出色的女教師害怕投入事業過多而影響家庭和睦或招致單位同事的嫉妒和非議,即使取得一些成績也缺乏明顯的成就感。
三 走出高校女教師職業發展困境的路徑
高校女教師是精英女性的集合體,她們的職業發展問題不僅是高校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關系到社會和諧的一大重點所在。為此,各方面都要積極行動起來,采取相應的對策促進高校女教師的職業發展。筆者認為以下幾條路徑有助于女教師走出職業發展的困境。
(一)社會要創造有利于女性發展的外部環境
女性在人類再生產中的巨大付出和貢獻理應得到社會的重視和認可。社會要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大力宣傳性別平等觀念,創造有利于女性發展的輿論環境,政府要把男女平等意識納入政策主流以提高政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確保女性和男性一樣充分平等地享有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利。其次,社會要加強保障體系建設,增強對老人和兒童的保障能力,以解除或減輕女教師的后顧之憂,如兒童放學后到父母下班前這段時間享有完善的社區托管服務、老人有建設完善的護養中心等等。此外,社會必須改變既要求女教師家庭責任和事業責任同時肩負,又要求都要有出色表現的不公平、不現實的角色期待,要為高校女教師營造一個被愛、被理解和被尊重氛圍。
(二)高校要為女教師職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高校在制定政策時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考慮到女教師的生理、心理特點,為女教師提供職業發展的良好平臺。在職務晉升、女干部任用選拔等方面提供與男性同等的權利和機會,增加女教師在學校高層領導崗位和學術委員會上的比例。關注女教師的繼續教育問題,增加進修培訓、國內外合作研究的機會。加強對女教師的科研培訓和指導,扶持她們提高科研水平。此外,要充分考慮到教學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體系,采取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并重的考核方式,對教學業績突出者在晉升職稱時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建立有效的獎勵機制,對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得到學生普遍贊譽的教師予以認可和獎勵。由于身負多重角色任務,女教師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較男性大得多,因此,高校還應多關心女教師的精神需求、重視女教師的心理健康,定期或不定期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加強壓力疏導工作。女工委員會也要切實維護好女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
(三)女教師自身要謀求職業的充分發展
首先,女教師要掙脫“男主外女主內、男強女弱”等傳統觀念的束縛,增強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技能,爭取家庭成員以及親朋好友的理解和支持,善于利用家政等社會服務減少損耗在家務勞動中的時間和精力。其次,女教師要擺脫情感、心理上的軟弱和依賴,增強“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立足本職,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對自己從事的專業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優異的成績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價值。此外,女教師還要養成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加強耐挫力的培養,合理評價自己,根據自身特點揚長避短,做好職業規劃,找到一條既符合實際又有挑戰性的道路,充分發揮自身潛能,促進職業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英麗, 沈紅.學術職業: 概念界定中的困境[J]. 江蘇高教, 2007(5).
[2]荊建華.從學術職業的學術性看高校女教師發展的現實困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 28(4).
[3]趙大星, 王建文. 高校聘任制改革: 女教師群體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