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睿是來自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省阜平縣的一名農村學生。2014年他的高考成績是618分,雖然比河北理工類重點線多了45分,卻達不到北京任何一所211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但最終楊睿卻跨過了分數的門檻,被211學校——北京林業大學錄取。因為此前他通過了北京林業大學2014年自主選拔錄取“樹人計劃”的考核,只要高考成績達到重點線,就可以被錄取。
楊睿的圓夢并非偶然。李克強總理多次表示:創造教育公平刻不容緩。2013年5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教育公平的天平開始更多地向貧困家庭的孩子傾斜。為了讓更多農家子弟有更好的升學機會,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14年這一受益人群為5萬人。
國外在教育公平方面比我國先走了一步,其一些成功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借鑒。
巴西
貧富公平——“助學補助金計劃”
巴西是目前世界上把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比例明確寫入憲法的少數國家之一。1995年,巴西在基礎教育階段啟動了“助學補助金計劃”,這是一項以刺激需求為驅動的教育項目,也稱作“有條件的現金轉移支付計劃”——就是政府向貧困兒童的母親發放一定數額的現金補助,條件是她們得讓孩子上學,不得輟學。人均每月收入低于30美元的政府貧困線成為篩選受益人的標準,這約為當時最低工資的一半。到2001年末,該項目覆蓋了5562個市的98%的貧困家庭,使480萬家庭的820萬兒童受益,政府總計補助金額達到7億美元。
與“助學補助金計劃”不同的是,“家庭補助金計劃”的條件要求則重點放在家庭上。政府頒布了有關法令,以規范報名、登記和篩選過程,增加透明度。到2003年底,該項目吸引了美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各5億美元的貸款。至2005年10月,巴西全國有800萬家庭受益。2006年,項目已覆蓋1120萬家庭。該計劃對就學人數的增加、留級和輟學率的降低都產生了積極效果。連同政府實施的“廢除童工計劃”產生的綜合效應,巴西全國10~14歲的童工人數減少了73.7萬,降幅達25.6%,有80萬兒童返回課堂。“家庭補助金計劃”被聯合國機構、美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稱作是加強對窮人社會保護的一項“最佳實踐”。
芬蘭
優劣公平——個性化教學輔導
高質量教師和個性化教學輔導是芬蘭推進教育公平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為實現個性化教學輔導,芬蘭設立了班級教師、教師助理、特別需要教師和多學科綜合工作小組等一系列分工細致、職責明確的教師團隊。班級教師負責鑒定學習落后的學生,課后進行一對一教學,解決學生某一科目學習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教師助理與數名教師一起工作,他們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但一般都接受過至少1年的高等教育;他們在班級教師的指導下工作,上課時坐在學生旁邊,對學生解答不出的問題給出答案,學生走神或搞小動作的時候提醒學生注意聽講。特別需要教師的職責主要是對語言(芬蘭語和瑞典語)學習有問題的兒童提供特別的輔導。和其他教師相比,這些教師還要多接受1年針對各種學習問題和特殊教育方面的專業訓練。他們輔導的一般是經班級教師和教師助理輔導后仍未見提高的孩子。多學科綜合工作小組由班級教師、特別需要教師、學校顧問、心理醫生、社會工作者和衛生健康工作者及公共住房系統人員等組成。綜合小組對有家庭和社會問題及學習問題的兒童提供各種咨詢服務和解決方案,處理學校本身無力解決的問題。
為了搞好個性化教學,芬蘭不斷提高對教師的學歷要求。2005年8月生效的《大學學位法令》規定實行教師雙資格制度,班級教師可獲得某一學科的學科教師資格,學科教師也可獲得班級教師的資格。總之,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完善的社會服務支持系統和學生輔導制度,加上教師社會地位高,工作條件優良,學校和班級規模小,推行民主化決策和管理等,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人口約有550萬(2013年估計)的芬蘭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平。
韓國
考錄公平——“平準化教育”
韓國的“平準化教育”是指中小學教育質量在達到標準、均衡的基礎上實現統一和公平。這一改革的實現形式是,高中通過推薦、書面材料、區域配置等方式招收學生。目前,高中階段“平準化教育”改革已在首爾等23個城市施行,占全國高中總數的57%、學生總數的74%。韓國政府為進一步推進基礎教育從過去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發展,還對大學入學考試制度進行了改革,引進美國的大學入學資格考試制度,將大學統考改為“大學修學能力考試”,注重學生的人格與能力培養。改革的主要做法包括:簡化考試科目,從過去的6~7門考試縮減為4門;壓縮高考時間,考試時間在每年11月,結合畢業考試集中1天考完,使考試淡化到類似于全國會考,結束了使師生筋疲力盡的高考“馬拉松”。
韓國政府還從法律上限制各大學進行正規的二次考試,只能采用小論文、面試等小測驗錄取,占總招生數的60%多。高中綜合成績在大學錄取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特長的學生可以通過“特別選考”進入大學,占35%左右。改革之后,在韓國初高中的教學計劃中已很少能看到繁重的課時安排,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道德、法制、人文、誠信、信息、實踐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均得到加強。“平準化教育”通過制度革新消除了教育不公現象,提供了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美國
黑白公平——“布朗訴教委會案”
時至今日,美國學校黑人學生與白人學生分堆的現象還是很普遍。在某大學餐廳,黑人學生和白人學生各據一方用餐。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最近十幾年來,美國學校的種族歧視問題越來越嚴重,這種現象與美國民族的日趨多元化很不相符。根據這一調查,在美國的學校中,白人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隔離的現象極為普遍。在白人學生就讀的學校中,白人占80%以上;而在黑人和拉美裔學生上學的學校,黑人和拉美裔學生分別占53%和55%。負責這一調查的哈佛大學教授加里·奧菲爾德對這種學校種族歧視現象表示擔憂:白人學生已經幾乎完全與少數民族學生隔離,這些孩子將來恐怕難以適應多元化的社會。
60多年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決在美國學校中實行種族隔離非法。這一被稱為“布朗訴教委會案”確認實施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憲,推翻了“隔離而平等”原則,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最終促成了種族融合學校的興起,成為一個歷史變革的轉折點,促進了民權運動的持續發展,并被歷史證明為半世紀后奧巴馬當選美國首任非洲裔總統鋪平了道路。從制度上和法律上而言,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已經得到很大的緩解,美國的反種族歧視協會在社會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校園生活中,如果有色人種因種族膚色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便可以去協會投訴,協會會維護有色人種的合法權益。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