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貴強s
摘要:鴨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可導致雛鴨高致死率的病毒性傳染病。其主要特征是肝腫大并有出血點,具有發病急,傳播迅速,病程短,死亡率高等特點。介紹了雛鴨病毒性肝炎的綜合防治措施。
關鍵詞:雛鴨病毒性肝炎;情況介紹;診斷;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5)06-0050-01
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病毒引起的雛鴨的一種急性的具有高致死率的傳染病,具有發病急、傳播快、病程短和死亡率高等特點。鴨場一旦感染可造成雛鴨的大批死亡,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2014年9月12日,廣西柳城縣張某飼養的2 400余只肉鴨發生該病。經診斷治療,迅速有效的控制了疫情,減少了經濟損失,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發病情況
張某的養鴨場屬于老飼養場,每年有4~5批肉鴨出欄,2014年9月初,從外地一種鴨場引入2 400余只雛鴨飼養,飼養至15日齡時雛鴨突發疾病,出現精神沉郁、食欲廢絕,雙腿站立不穩、全身抽搐、倒地后脖子上仰后歪,有的轉圈,呈角弓反張姿勢,隨后病鴨呼吸困難而死亡。當天就有67只雛鴨死亡,次日有40余只雛鴨死亡,場主速攜病鴨和死鴨前往我處求診,經技術人員臨欄診斷、病理剖解、實驗室診斷等一系列診斷后確診為鴨病毒性肝炎病,并建議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療措施,病鴨快速康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 臨床癥狀
患病雛鴨伴有嚴重腸炎癥狀,不同程度地下痢或腹瀉,且糞便顏色異常,多為灰白色,泄殖腔常粘有糞便;發病中后期繼發呼吸道感染,表現氣喘、張口呼吸等癥狀;飲、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狀況較差,群體表現畏寒、扎堆;重癥病例出現“腫腹”(大肚子)現象,常伴劇烈腹瀉,此類病雛常伴神經癥狀。剖檢可見機體極度瘦弱、脫水嚴重,肝臟異變(土黃色、有壞死病灶),脾臟腫大、心包肥厚,腎臟腫大、外表布暗紋、內含沉積尿酸鹽;小腸卡他性炎癥,盲腸內含白色干酪狀物質,卵黃吸收不全或繼發卵黃性腹膜炎。
3 病理變化
由于肝臟嚴重受損,因而外在表現為機體解毒、排毒能力差,發病較急、死亡率高。經剖解驗證肝臟病變最顯著,病死雛鴨肝臟明顯腫大,質地變脆易破裂,外觀色澤異常,局部散在出血或有淤血斑,或有灰白至灰黃色壞死灶。其他相鄰附屬器官不同程度病變,比如:膽囊腫脹,膽汁色澤異常;脾臟、腎臟輕微腫脹,表面散在出血點和分布斑駁病灶;心肌色澤變淡,質軟或有淤血斑;氣管、支氣管發生卡他性炎癥;局部腦組織出血、淤血等。
4 實驗室診斷
無菌取剖檢病變明顯的死鴨肝臟,搗碎,按1∶5 的比例加滅菌PBS,組織勻漿機勻漿,置冰箱反復凍融 2 次后,以 4 000 r/min 離心25 min,取上清夜,加青鏈霉素,置恒溫箱37 ℃作用 30 min,經尿囊腔接種 10 日齡鴨胚,0.2 mL/胚,共 7胚,并設無菌生理鹽水及空白對照,繼續孵化,接種病料的鴨胚于 28~125 h 死亡,死亡的胚體萎縮、皮膚出血,水腫,肝臟腫大有壞死灶,對照鴨胚存活。收集死亡鴨胚尿囊液0.3 mL/只肌注7只4日齡雛鴨,全部復制出鴨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癥狀和病變。
5 綜合防治措施
5.1 治療措施
疫情確診后,迅速采用揚州大學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鴨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實施治療,每只雛鴨1.0 mL肌注。注射后,第二天清晨病鴨精神迅速恢復,食欲增加,中午疫情即被控制。
5.2 及時隔離病弱鴨
及時隔離病弱雛鴨,在正常鴨的飼料中加入磺胺嘧啶鈉,在不能采食的病鴨的飲水中加入恩諾沙星和口服補液鹽,同時在所有雛鴨飲水中加入水溶性多維素。
5.3 衛生與消毒等措施
對死鴨、淘汰病鴨、墊料、糞便和飼料等作無害化處理,嚴格消毒。發病鴨群用百毒殺帶鴨消毒,每天一次,直至康復。鴨舍周圍環境用過氧乙酸進行噴霧消毒,每天一次,直至該鴨群出欄。
6 討論
(1)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對外界抵抗力較強,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傳染,常經消化道、呼吸道傳播,而且本病潛伏期短,傳播速度快,發現第一個病例后的24h就可傳遍全群,尤其在飼養管理不當,舍內潮濕、飼養密度大、維生素缺乏時可引發本病。
(2)養鴨戶引入雛鴨時,要事先了解種鴨的免疫情況,從正規種鴨場引進經過免疫接種的種鴨孵出的雛鴨,或對1日齡雛鴨接種鴨肝炎弱毒疫苗,做好商品雛鴨的預防免疫接種工作。
(3)高免血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對已暴發本病者,緊急肌肉注射抗鴨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每只雛鴨1.0 mL;同時在飲水或飼料中加入復合維生素B水溶液,疫情可在1~2 d內控制,可降低經濟損失,高免血清可做預防用。
(4)提倡自繁自養,不從疫區引進雛鴨。如需引進,要嚴格檢疫。要對其來源、產區疫情進行深入了解,嚴防購入帶毒雛鴨而引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