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鋼琴伴奏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無論是在社會生活中還是在教育事業方面都有著一定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音樂表演藝術方面。經過多年的實踐,鋼琴伴奏已經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音樂的道路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著重將鋼琴伴奏能力培養中的重要環節進行分析。
關鍵詞:鋼琴伴奏 ?藝術魅力 ?能力培養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注重藝術方面的修養,鋼琴作為表演藝術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人們的重視。鋼琴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三種,即獨奏、重奏、伴奏等。在剛剛接觸鋼琴的初期,引起人們注意的往往是鋼琴獨奏,伴奏一直被人們所忽略,而鋼琴伴奏經過多年的實踐,如今已和鋼琴獨奏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起著逐漸代替樂隊的作用,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在音樂表演中起著彌足輕重的作用。
一、鋼琴伴奏能力培養要注重技巧和藝術修養
鋼琴是一種具有很強的技藝性的樂器,演奏者必須具有較高的專業水準。從技術程度和難度方面,鋼琴伴奏確實沒有鋼琴獨奏的要求高,但是從音樂方面來說,獨奏和伴奏是平等的,也可以說是獨奏比伴奏略遜一籌,主要表現在現代樂曲中。鋼琴伴奏技術方面的要求一點都不次于獨奏的難度,面對這些高難度的樂曲,伴奏者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鋼琴伴奏,下面就從鋼琴伴奏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說起。
與鋼琴獨奏相比,伴奏更應該從特殊技巧的掌控、手指觸鍵的靈活、節奏控制以及踏板的合理運用等方面做好準備。伴奏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獨奏部分的融合、烘托,從而起到一個升華的作用,伴奏者考驗的是一個人的團隊意識,要求與對方有一定的默契,帶動合作者的情緒,彌補對方發揮時的不足,創造出能陶冶情操的音樂。同時也是體現一個人的自身音樂修養和文化藝術內涵的方式。同時一名優秀的鋼琴伴奏者不僅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還要具備過硬的技術素養,這是提高伴奏水平的有效途徑。例如:音樂理論知識,鍵盤和聲、伴奏織體分析等,還有相關的音樂文獻,與音樂相關的文學、詩歌、舞蹈等,音樂以外的歷史、戲劇、美術等。鋼琴伴奏中的不少作品也是來源于這些文化,從各國語言、當地民族風格和作品里面描述的那種濃烈的情感中獲取靈感,得到啟迪,再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創造出一種特別的音樂。因此良好的藝術內涵修養是鋼琴伴奏的基礎條件。
二、鋼琴伴奏能力培養要注重默契和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影響著專業水平的正常發揮,鋼琴伴奏屬于一種表演性的實踐藝術,鋼琴伴奏除了要求一定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文化修養外,還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不好會引發鋼琴伴奏者的精神緊張,造成技術上的失誤、臨場發揮失衡,最終影響演出質量。因此要求鋼琴伴奏者必須要有靈活變通性,即使在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的情況下也要做好自我調節,在演出過程中臨場變化的情況下,要以不變應萬變,做出相應的應急處理情況,切不可自亂陣腳。例如:演唱者中途跑調,要注意方法將其“拉”回來,重新找到正確的節奏。人的心理素質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步鍛煉起來的,無論是演奏者的演出經驗還是心理素質都要靠實踐經驗的積累來提高的,任何一個表演藝術家都需要經歷多次舞臺藝術的實踐道路,伴奏者的嫻熟都是靠千錘百煉的經驗鍛煉出來的,這是鋼琴伴奏者必須經歷的路程。
三、鋼琴伴奏能力培養要注重合作意見一致性
鋼琴伴奏形式涉及到作品的風格、和聲、曲式、織體等方面,與合作者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將自己的位置放正,用積極的態度努力配合對方,使音樂得到最佳的藝術效果。鋼琴伴奏和合作者的關系就像是水和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是對兩者關系最好的形象比喻,兩者配合默契才能合奏出完美的曲子,注意把握力度和音量調節,可在主旋律變化的過程中配合節奏變化而變化,但是切不可超過主旋律,達到音響比例上的平衡。要注意傾聽對方,注意作品風格的控制,兩者要對作品的風格有相同的定位,切不可分離,同時注意速度、節奏的控制要與合作者達到一致。踏板可以使鋼琴演奏更具有活力,要注意踏板何時該用,何時不該用,要發揮踏板的最大功效,使音樂富有生氣、充滿活力。以上這些其實都是考驗伴奏者與合作者的默契程度,兩者需要有足夠的信任和配合度,掌握音樂節奏和鋼琴的各個部位的合理運用,掌握一定的藝術修養、音樂文化及時溝通,進行反復的練習,就能發揮出最大的功效,而鋼琴伴奏者也會在能力上得到更大的提升。
四、結語
總之,鋼琴伴奏是一種復雜的表演藝術,必須付出一定努力和奉獻才能體現出音樂的最佳效果。牽涉范圍較廣,既包括藝術文化、民族風格,又包括政治經濟、歷史哲學,還具有詩歌表演、舞蹈等多方面因素的融合,是一項集歷史文化和當代風情的藝術表現手法,與語言、聲樂、音樂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鋼琴伴奏者一定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積累和相關的藝術修養水平,使鋼琴伴奏的深度和廣度擴大化,爭取為人們帶來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實現人生價值的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艷.高等院校鋼琴伴奏能力的培養[J].黃河之聲,2014,(10).
[2]潘倩霞.如何提高鋼琴伴奏能力[J].音樂時空,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