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濤
ATD2015年國際會議會展,是一個全球矚目的場合,演講者均是培訓與人才發展領域久經戰陣的大咖。ATD大會的主題演講兼具布道與學習的雙重定位,學習領域的各位大咖在演講之余,也身體力行自己所倡導的學習觀念和技術。據我觀察和了解,大多數參會者此次前來都是為了了解前沿技術和成果分享,獲得專業經驗與洞見。另外一些參會者,則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接觸和洽談好的產品以及合作上。
經過將近一周的學習之旅,我主要思考了三個問題,一是成就非凡大會主題演講的要素,二是中美學習文化的差異,三是參會者的主要收獲。
PIC模型
塑造現場學習最佳體驗
我參加過今年4月底深圳的《培訓》雜志年會,將其與ATD的全球年會兩相對照,可總結出營造優秀的大會分享現場學習體驗要素。我認為,無論是在國內還是美國,要素是基本一致的,即內容(Content)、互動(Interaction)、呈現(Presentation),我將其倒置過來取首字母概括成PIC模型。
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與國內同行交流時,大家一致認為演講的框架和主線是否清晰最為重要;其次是有沒有刺激點,例如在演講時分享有趣的視頻或精彩的故事;最后,注意不能信息負荷超載,凡是貪多求全而導致時間不夠草草收場的演講,反響都很一般。
互動元素的中外差距很大。我粗略統計了一下自己參與的場次,發現30%以上的演講嘉賓都有明確的互動意識和方法,采用的方式無外問答、舉手或身體表決、問題,以及與三兩人組成小組討論等。此次ATD年會動輒300~500人的場次,現場嘉賓以自己的現身說法深刻展示了互動不僅可行,而且具有神奇的效果。以我自己在ATD參會的切身感受,凡是有互動的演講都會在內容的基礎上添彩和加分,因為互動起到了讓聽眾相互答疑、促進社交、反思整理的三重作用。這個元素是現場演講和培訓最容易改善的部分,關鍵是心態的突破和觀念的轉換。(可參考圖書《重構學習體驗:以學員為中心的創新性培訓技術》)
最后說呈現,在大會場呈現一門課程,聲音的起伏和高亢很重要,否則很容易催眠,尤其現場還有不少正在調時差的參會者。其次,肢體語言必須有表現力,最好可以融入一些表演的元素,加強現場的表現張力。
重視學習文化差異
本地化版權課程
借此次來美國ATD進行認證學習和參會的契機,我近距離觀察了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的學習習慣,思考中美學習文化到底有何差異,對我們從西方引入版權課程并進行二次開發又有什么啟示?
通過以往的研究和此次大會中的觀察,我發現文化傳統和社會環境現實對中美學員學習文化和習慣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應該如何把握這種影響?我將中國學員對比美國人的差異概括為四點。
好簡單
中華文明以農耕為基礎,不講求精確,而比較偏好大而化之的總體把握。承襲到今天,表現在當前學員身上,就是指中國人在學習時特別偏愛簡潔優美的模型和規律,最好是二分法(例如情境領導的意愿—能力發展階段矩陣),或者接近五行(例如學習型組織構建的5項修煉),像MBTI這樣的16格分類其實并不是中國人偏好的學習模式。
然而,在本屆ATD大會上有一門創新課程,其中的技術被分為36種。這樣的課程且不論內容如何精彩和嚴謹,單就這個數量給中國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容易被歸入“太復雜”,從而喪失進一步探究和應用的興趣。需要注意的是,好簡單未必是對的,但到什么山就得唱什么歌,這就要求版權課引入方需要消化咀嚼后將其呈現或表達得更加簡潔,以吸引中國客戶和學員。
重聯系
中國人認為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平時除了學習主要內容,也會很關注所學內容與其他模型的聯系與區別。另外,中國學員在學習之外,還會更加關注社交、網絡等周邊因素,這也是西方文化主導的中歐和中國味兒更濃的長江這兩所大陸一流商學院的區別。
這次在美國,當老師問臺下的外國學員“你們經歷過的最棒的學習體驗是什么樣的?”大家談了很多都是圍繞學習本身,唯獨沒有談到拓展人脈、認識新朋友等。我在中國上課問過類似問題,基本大家都會談到人脈的因素,這跟學習本身并沒有實際關聯,但在中國學員看來學習是廣義的,與其他人建立聯系是學習中天經地義的要務。
講實用
西方人為了求真而學習,中國人更希望立即看到學習的用途和產出。例如,在一個為期兩天的課程設計與開發工作坊上,如果在國外上課,講師只要把ADDIE的原則、模型、工具傳授給你,你只需大致練習一下,更多的需要回去自己二次加工和實踐。而中國學員在兩天當中,一定要帶些有形的學習成果回去才能讓自己安心,也好向上級交差。
鑒于此,我在自己企業和自己參與開發的課程里面,非常倡導基于工作任務情境的課程。因為如果沒法聯系實際工作任務情境,就會比較容易讓中國學員質疑“學來做什么”,這個問題對中國學員而言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追問的,對培訓師則是一再的拷問,與其等待質詢不如主動回應。
同理,作為一名中國人,當我思考學習文化差異時,其實也始終在思考如何在二次開發當中更好地順應和管理這種文化差異,而不是思考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
喜確定
根據荷蘭霍夫斯泰德(Hofstede)教授的民族文化研究,中國人相比西方人,在文化上更屬于“不確定性回避”的一方,中國學員也更加需要看到答案。這種喜歡確定性的特點要求培訓時要多給答案、工具、輔導和反饋,同時在運用建構主義的教學手法時要因地制宜。很多教練和引導式授課最后之所以反響一般,大多就是因為理念與情境和學員需求不符,一味靠學員自己感悟的結果是不明所以。
既然中美存在以上四大學習文化差異,那么當西方課程遇上中國學員時,究竟該以誰為主?如果我們認同學員為中心的話,答案毫無疑義當然以中國學員為主。西方版權課程固然有過硬的結構和內容,但作為企業內部的培訓人士,我們有責任將這些課程本地化,使其適應中國學員特點,調整改造前后的課程效果必然有著天壤之別,這項工作值得企業方重視和投入時間精力金錢去落實。endprint
調查數據的揭示
本次參會,我主要是為了接受ATD的Learning Designing(學習項目設計)認證課程。會前的認證培訓質量上乘,分類很細,例如課程設計除了這個經典的學習項目設計之外,還細分出需求評估、基于教學設計的績效分析、項目管理、效果評估等課程;而績效分析及改進,除了前端的績效咨詢和分析(分為入門版、進階版和大師版)外,還設立了后期的績效支持和學習轉化課程,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結束ATD大會行程之前,我在2015ATD中國微信群里做了一次小范圍隨機抽樣調查,希望了解大多數參會者的收獲都包括哪些。以下是一些最主要的發現和結論。
領導力仍占首席 移動技術不甘示弱
超過60%參與調查的中國參會者都認為,本屆ATD大會的熱點在于領導力開發,其次是課程和教學設計技術、m-Learning以及基于移動技術的遠程學習和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有不少供應商在利用平臺推介Mentoring(輔導)、Coaching(教練)和SOJT(結構化在崗訓練)的項目,企圖打通10-20-70當中“20”甚至“70”的部分。個人站在甲方角度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商業前景和意義的思路,畢竟“10”這一部分的落地也要依靠后續的不斷跟進和鞏固。國外的產品比較精細和專業,并不貪多求全,這一點值得國內學習和借鑒。我們的IT開發并不弱,如果能找到好的設計切入口,并且沉下心來,前景一定看好,就像此次在美大出風頭的UMU現場互動。
互動分享與平等對話的魅力
關于“大家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這個問題,調查中排名前三位的是“大開眼界”“結識大咖”和“專業分享”。
我最為明顯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結識業內大咖和同行的機會。很多聞名遐邇的業內大師和牛人就在臺上與你平等地交流和對話。演講完畢后,你如果還有什么疑問,可以上去跟他們進一步交流,從而就可以順利建立聯系,并拿到Email等聯系方式,接下來就能很方便地詢問和交流。我自己學習了SAM(敏捷迭代課程開發技術)后,一直對此有些疑問,在Lou Russell女士分享完“It's a Project: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DDIE to SAM or Agile”(從ADDIE到SAM再到敏捷的變遷)之后,我抓住機會又跟她近距離交流,終于得到了解答。
在大會上,有各種各樣的主題分享和展商,可以現場感受和交流,可以認識很多國內外的同行和大師,確實是一次國際化的高水準盛會。相比韓國、日本乃至西亞,中國參會熱情對比人口基數和行業規模仍然偏少,但相信3~5年內中國一定會變成ATD的第一大海外市場,屆時在中國舉辦ATD全球年會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而國內以《培訓》雜志為代表的同業也在努力經營、銳意創新。假以時日,中國也會催生自己的ATD,引領亞太乃至全球的人才發展,我個人對此深信不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