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榮
摘要:教學過渡是一門藝術。成功的教學過渡能讓教師在環環相扣中導入新課,讓學生不感到厭倦,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而在教學中巧妙地、藝術性地將轉入下一環節的內容過渡過去,語言又不顯得生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文就如何將教學過渡藝術性地滲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做一具體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過渡 ?藝術性
在日常教學中,我經常會聽到有的老師在引入新課時說一些生硬的語言,如“剛剛我們學習的是生字,現在讓我們來學習一下課文”“第一段就學習到這里,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段”。諸如此類的話,我們在無意間用的太多了,用這樣的語言來進行銜接,推動教學環節的完成,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死板、生硬的感覺,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不能很好地體現教學目標。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不懂得教學語言的巧妙引入和教學過渡的藝術性。那么,什么樣的過渡才能稱之為藝術性的導入呢?如何使教學語言生動有趣,教學過程節奏清晰、環環相扣呢?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四種藝術性過渡的教學方法。
一、串聯法
所謂串聯法就是教師運用富有情趣的啟發性問題,給學生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掌握技能的方法。如講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我就運用了串聯法講授。整堂課使用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到了情境中來,使他們在無意中掌握了知識,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學生讀課文第3、4、5自然段,思考問題
1.小壁虎為什么要去借尾巴?它的尾巴怎么了?
2.小壁虎都去給誰借過尾巴?后來尾巴借到了嗎?
3.他們為什么不肯借尾巴呢?同學們回答時要用上“因為……所以……”這種句式。
學生回答。
教師進行教學的過渡:同學們,你們說的都很好、很對。老師覺得可能還有別的原因,是不是它在借尾巴時說話不太禮貌,所以別人才不肯把尾巴借給它呢?(學生:不是)那么,小壁虎在向別人借尾巴時是怎么說的呢?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出來(學生:您、阿姨、姐姐、伯伯。)小壁虎對人打招呼時,稱呼非常有禮貌,還有別的地方嗎?(學生:它用商量的口氣,行嗎、好嗎。)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
教師展示小動物們的話,示范朗讀。教師指導:讀的時候要注意動物們的語氣和表情,語氣要體現出無奈,讀的速度一定要慢。朗讀練習:學生自由讀、小組分角色讀、同桌互讀、教師指名讀。
教師藝術性過渡:同學們,老師覺得小壁虎不光是有禮貌,它的身上還有很多的優點呢!你們知道嗎?
教師出示課件:“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邊……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樹上……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
教師啟發:同學們,從小壁虎“爬啊爬”中你們受到了什么啟發呢?
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小壁虎遇到困難,不灰心、不放棄。
這時,發現班里有個學生沒有認真聽講,我是這樣做的:“同學們,小壁虎可不可愛啊?它身上是不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其實啊,我們做的也是很棒的。比如這位同學,(我用手指了一下前排的學生)他聽課多么專心啊!坐的也很端正,你們誰坐的比他還好?”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迅速坐好,聽課比以前更加認真了。
教師繼續引導:“同學們,小壁虎沒有借到尾巴多么傷心啊!你們能不能給它想一個好辦法呢?如果它想繼續借尾巴,應向誰借呢?它能借到尾巴嗎?
學生思考、討論。
模仿課文內容練習說話:同學們,小壁虎爬啊爬,它會爬到哪里,它會遇到誰呢,它又是怎么說的呢?請同學們模仿課文的內容形式試著進行說話吧!
學生練習、模仿。
教師藝術性過渡:同學們,雖然小壁虎很懂事,也有禮貌,還遇到困難不放棄信念,但畢竟別人的尾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能把尾巴借給它。這時的小壁虎想到了誰呢?
學生:媽媽。
教師明確:對,它想到了它的媽媽,那么,它媽媽能不能給它想出好辦法呢?我們來看課文第七段。
(二)學生自讀課文第7段,思考問題
1.誰來讀一下第7段呢?一定要讀出小壁虎重新長出尾巴后高興的樣子,哪個同學愿意試一下呢?
學生踴躍舉手。
2.課外引申:同學們,假如你是小壁虎,你會把自己長出尾巴這件事告訴燕子阿姨、老牛伯伯、小魚姐姐它們嗎?你會怎么說呢?它們聽了這個好消息后又會是什么樣呢?
二、提示法
課文之間都會或多或少有一些聯系,教師在講課時要利用好這些聯系,去啟發和引導學生,使之達到自然銜接、融會貫通。如我在給學生講《田忌賽馬》這節課時,問了學生這么一個問題:田忌在第二次比賽中認真聽取了孫臏的意見,嚴格按照孫臏的比賽方法來做,可是結果又輸了,你們知道究竟是為什么嗎?
學生思考:可能是因為齊威王變換了戰術,用自己的下等馬來對陣孫臏的上等馬,結果輸掉一局。然后,用自己的中等馬來對陣孫臏的下等馬,這樣很明顯齊威王就贏了。
教師繼續引導過渡:這樣看來,孫臏的勝利是偶然得到的了。齊威王只要稍微認真一些就不會輸了,是這樣嗎?
學生討論:齊威王一定會輸的。因為孫臏早就看出了驕傲自大的齊威王已經被第一次所取得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所以他是不會有所提防的。
教師啟發過渡:同學們,你們是怎么知道齊威王驕傲自大的性格的呢?
學生再次細讀課文,深入了解孫臏和齊威王不同的性格特征,進一步培養了思維能力,從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三、遷移法
所謂遷移法就是教師通過教材內容之間的內部聯系,利用類比、想象等表現手法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效遷移,從而達到知識的融合,在教學中起相互銜接的作用。教授《再見了,親人》這篇文章時,其中有一段內容,我是這樣進行教學過渡的:“朝鮮人民與我們的志愿軍戰士的情誼是多么深厚啊!這種情誼是大家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要銘記這份感情。假如你是朝鮮大娘從敵人的飛機轟炸下救出來的傷員,假如你是小金花的媽媽用自己的生命挽救的老王,假如你是朝鮮大嫂冒著生命危險用自己的雙手在田地里挖出野菜來為你充饑的革命戰士,在這分別的時刻,你會怎樣對他們說呢?”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快速閱讀第4、5自然段。運用教學手段將文章所賦予的感情進行了有效的轉移,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又使學生易于理解。
總而言之,通過藝術性的教學過渡,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但在教學滲透過程中一定要做到自然、合理、淡而無痕,不能死板硬套,否則就失去了教學過渡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