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樹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化紡系,浙江 嘉興 314000)
“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也是產業用紡織品大有可為的重要機遇期。2013年3月,為進一步提高產業用紡織品發展質量和水平,增強紡織工業綜合競爭力,更好地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等單位,聯合編制發布了產業用紡織品“十二五”發展規劃[1]。
產業用紡織品是區別于服裝、家用紡織品,經專門設計、具有工程結構特點,應用于工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土工及建筑、交通運輸、航空航天、新能源、農林漁業等領域的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是現代紡織工業的代表性行業,也是衡量國家紡織工業核心競爭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2]。
近年來,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快速發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應用領域不斷拓展,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加快產業用紡織品開發應用作為調整結構、擴大內需的重要任務,進一步推動了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3]。
“十一五”期間,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量年均增速超過16%,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提高了6.4個百分點。但產業用紡織品總體發展質量不高,高技術含量產品主要依靠進口,市場應用還需要進一步開拓[4]。
“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也是產業用紡織品大有可為的重要機遇期[1]。
在這種行業背景下,作為紡織類高等院校,應該順勢而為,借助十二五產業用紡織品發展的東風,提升《產業用紡織品》課程的含金量和影響力,深入發掘課程內涵,精心探索教學模式,形成全新的、優秀的精品級課程。
《產業用紡織品》作為紡織類專業的普設課程,在國內各大紡織類院校中均有設置,并且都經歷了諸多課程改革和建設工作,目前在有些院校,此課程已經建設為校級乃至省級的精品課程,課程內容豐富,教案生動,教學效果佳。
在此課程授課的近10年時間中,學科組也數次根據行業的發展及學科的要求,進行過課程的微調。目前此課程在整個專業課體系中地位穩固、深得學生的喜愛,但同時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
(1)目前產業用紡織品課程為32學時的純理論授課,對學生來說略顯單一和枯燥;
(2)使用的教材為從十五開始建設的教材,內容經典豐富但相對于產業用紡織品的日新月異發展,略顯陳舊;
(3)學生只能從課堂上的一些靜態圖片了解目前產業用紡織品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不夠貼近產業實際等。
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探索在教學中引入自學和實踐環節,以期通過學生自學最新科技文章,并在課堂上發言和討論,從而使得課堂內容緊跟前沿發展,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課堂內容;通過到實驗室和行業現場參觀考察的實踐環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對課堂內容的理解,突出體現出產業用紡織品為產業所用的理念和目標。
目前《產業用紡織品》教材有“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三個規劃期間的教材,這三版教材相互承接、不斷發展,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經典性和前沿性。在本教改項目中,我們擬將這三版教材都作為基礎素材,提取其中的經典知識點和代表性的論點,自編一本更為簡易的教材,作為本項目教-自-實一體化中教學環節的主要授課內容,使得學生在教學環節中對于整個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有所掌握,為后續的自學和實踐環節打好基礎。
在目前大綱規定的32課時中,合理劃分教-自-實三個環節的課時分配,對于充分實現本項目的方案安排,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慮此課程的基礎知識點并不多且難度較低,因此本方案認為教學環節約安排12課時,讓學生了解課程中的基礎知識點和難點、重點,為后面的自學、實踐環節打基礎。而自學環節是學生自主到數據庫搜索最新科技文章,追蹤行業發展前沿,體現了本教改項目的核心思想,故安排16課時。實踐環節必不可少,分配4課時。
在這一環節中,根據產業用紡織品的具體分類,我國常采用的分類方法是按照用途來說的16大類,將學生分為16個組,每組學生在自己分到的這類產業用紡織品范圍內,到圖書館外文數據庫中檢索相關最新研究成果,并將其整理為發言資料,到課堂上進行匯報,匯報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一組同學匯報結束后,教師負責組織討論,要求其他各組須提出一個與其匯報相關的問題。討論結束后,教師根據匯報組的匯報和回答問題情況給出分數(90分滿分),而對提出問題的小組則根據所提問題的質量給出問題分(10分滿分),計入提出問題的小組總分。
通過實踐環節的安排,使得學生對于產業用紡織品在產業中的實際應用能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從而能夠更好地了解不同產業用紡織品所需滿足的性能要求和設計思想。4個課時的實踐環節,將安排學生到產業用紡織品實驗室、高性能材料實驗室等,進行參觀和操作。
學期結束后,我們向實施了本課程教學改革方案的兩個班級發放了調查問卷。在回收的65份調查問卷中,有60位同學認為學習興趣有所提高;有56位同學認為課堂參與積極性有所提高;有30位同學認為作業量有所增加,27位同學認為作業量沒有變化;有62位同學認為學習效果/學到的知識量得到了提高;而對比傳統授課方式,有62位同學非常認可改革后的教學方式。結果表明,教學改革方案初顯成效,得到了學生受眾的高度認可。
[1]編者.《產業用紡織品“十二五”發展規劃》解讀[J].福建輕紡,2012(3):35-38.
[2]張傳雄,季建兵,李桂梅.我國產業用紡織品整體經濟運行情況及發展趨勢[J].產業用紡織品,2011(8):1-5.
[3]姚穆.中國紡織工業持續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纖檢,2011(14):43-45.
[4]姚穆.紡織產業的現狀與展望[J].福建質量技術監督,2011(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