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磊
(山東大學〈威海〉體育教學部,山東 威海 264209)
公共體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在高校開展公共體育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康體魄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推進,高校公共體育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本文共分為如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山東大學〈威海〉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探討公共體育教育的現狀和問題。第二部分,結合通識教育理念,分析高校公共體育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原因。第三部分,借鑒國外公共體育教育思想和經驗,從完善公共體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出相應對策。
根據問卷發放統計,大一的學生數為108人,占總數的13.04%;大二的學生數為267,約為總數的32.25%;大三的學生數為339,為總數的40.94%;大四的人數為114,占到總數的13.77%。從總體上看,文、理、工科均有涉及,樣本分布較為合理。
山東大學〈威海〉開設的公共體育教育課程種類較多,包括籃球、排球、沙灘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健美操、武術、散打、健美操、瑜伽、柔力球、鐵人三項、輪滑,卻唯獨沒有田徑課程。田徑運動的本質是健身、強體,是促進人們獲得更快、更高、更強的人體基本運動技能。田徑運動的普及和提高對大學生的體魄的增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從近幾年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可以有直觀的反映。
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師從數量上來講,呈現比較匱乏的狀態。近30名體育教師要負責7200多普通學生的體育必修課程,平均每人次每周要上8次課,每次課1.5小時,也就是說一周要不間斷上4天課,如果課程分布分散,要上5天課程。由于學生的專業課程安排的沖突,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只能安排在周末,為了滿足學生的通選課程的選課,每名教師要身兼數職,教授不同的課程,專業性不強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
問卷調查中各高校在校大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態度。認為很有必要的有361人,占總數的43.7%;持無所謂,可有可無態度的有436人,占總人數的52.85%;同時還有28人認為是沒有必要開始公共體育課程的,占到了總數的3.39%。
1.4.1 對公共體育教育的重要性認識
盡管通識教育理念已被人們所廣泛接受,但是各高校對公共體育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還比較片面,這在公共體育課程的開設數量和門類上有明顯體現,主要停留在迎合國家政策文件的層面。盡管學校針對有關政策,課程設置按部就班,但是沒有將實施公共體育教育提高到發展學生全面素質的自覺行為層面。山東大學〈威海〉有關領導也認識到這一問題,將于2015年5月18日,為幫助師生深入理解通識教育理念,推進我校通識教育工作,教務處邀請臺灣中原大學黃坤錦教授來我校做關于通識教育的專題報告,進行《大學通識教育:What?Why?How?》的專題講座。
1.4.2 公共體育課程的可選性不強
課程內容的可選性非常有限,例如規定:每名教師每學期只能申報兩門通選課,并且規定通選課程的數量不能超過兩次,導致嚴重的減少了公共體育通選課程的種類和數量。學生每學期只能選擇一門體育類課程,并且不能重復選擇,多選不僅學分無效而且會喪失一次選課機會,這樣的規定大大地限制了學生對公共體育課程的選擇性,限制了學生學習體育的機會。
1.4.3 學生缺乏對公共體育課程學習的興趣,選課功利性過強
在調查中,有79.33%的人選擇了愿意選修對就業有輔助性作用的實用課程,例如cad制圖,java、word操作、計算機應用技術基礎等課程,僅僅只有6.72%的人選擇了公共體育課程。由于高校擴招和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倶增。學生中普遍表現出了“科學技術至上”的思想,選課的功利色彩比較濃厚。同時,學生普遍認為接受高等教育只是為了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將大學教育當作就業的手段和工具,從而強化了高校教育的功利性質,而忽視了受教育個體的全面素質發展,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文屬性漸漸淡化,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普遍缺乏,以至于公共體育課程不受歡迎。
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人便是他的固有性質和特征。通識教育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他的非功利性質。我們必須認識到,通識教育關注的是學生個體作為完整的人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公民基本素養,教給學生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意義的,直接指向人的的發展的知識和理論,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判斷能力和理解能力。縱觀各個大學的本科生培養計劃中,強調更多的是英語、計算機等課程的學習,具有很強的功利性,這些課程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從學分設置上來看,公共體育課程學分遠遠小于其他學科課程的學分,正常學期通選課程學分為1分,小學期體育通選課為0.5學分,而其他專業課程通選學分有的達到4學分。
教育目標的定位決定著課程的設置狀況,通識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門技能,而是教會學生思考的方式,使學生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培養具有高素質的社會公民,同時對學生進行基本能力的訓練,使學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結構,培養大學生的高雅情趣和完美的人性。但由于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傳統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具體教學的實踐中,通識教育的目標卻難以體現。
作為大學,首先是要向社會輸送人才。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大學一方面肩負著培養實用人才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順應國家教育理念與政策的要求,與國際接軌。于是,通識課程便只能通過選修課的形式來實施,變成了不重要的“第二堂課”,使得通識教育變成了學校迎合政策,學生完成學分的工具,人為造成了通識教育目標的偏離,使得大學無法在信息時代科技至上的洪流中準確把握通識教育的目標,無法保持大學自身的獨立與自主。開設的體育課程具有很強的功利化性質,從主觀認識上限制了公共體育課程的發展。
調查發現:學校過分追求知識的功利性,普遍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和價值觀的培養。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輔相成,不能忽視任何一方。但是,在大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普遍存在失衡,不管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沒能很好把握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要實現某種文化的平衡,包括哲學在內的人文學科的重要性必然會逐漸增加而不是減少。人才是大學的基礎,教育不僅僅要使人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學會“做人”。由此可見,把握好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不偏廢任何一方,做到二者的有效整合,是公共體育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
研究表明,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師資隊伍、學生態度等方面與實現通識教育理念有較大差距。本文借鑒國外公共體育教育思想和經驗,從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和校園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應對策。
摒棄過去“學而優則仕”的落后觀念,將教育真正回歸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公共體育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幫助學生體會人生的意義、目的和價值,達到思想與行為的統一,從而更好地達到通識教育課程目標。
理解體育課程評價的實質、目標,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反映通識精神,評價的重心應該是在教與學的過程之中,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以及體育修養的形成,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來,使其成為評價的主體,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而不是將考試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
公共體育教育不同于專業教育,所面對是非體育專業的在校大學生,教師要能夠用通俗的語言把最基本的專業知識講清楚,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這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對學生體育素養的熏陶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發揮第二堂課的作用,注重隱性課程的發展,對公共體育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學生能在茶余飯后切身感受體育的魅力,便能在耳儒目染中對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影晌。
[1]張楚廷,主編.高校教師教育教學技能[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2]黃錦坤.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張傳徵,主編.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張壽松.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