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玲
(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
隱形課程(Hidden curriculum)又被稱為潛在課程、隱蔽課程等,是在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傳遞知識的課程。近年來,我國學者開始關注隱形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與文化知識之外的,同樣隱形的對于文化知識不同的理解方式與個性和人格發展,才是教與學最終需要重視與完善的目標。重視隱形教育,才能從本質上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與提高。
1.潛在性。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校的活動(通常指教學活動)在發揮其顯性影響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發揮著其他影響,從而使學生在“無意識的”“不知不覺中”受到超出教學目標外的影響。
2.非預期性。通常來說,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是無法預期的,可以認為教師、教育行政管理者以及教育對策制定人在對學生實施相關職責時,對于其對學生產生的潛在影響,是不可控的,通過教師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通常可以將此影響的積極層面無限放大,消極層面逐漸縮小。
3.多樣性。教育過程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教育風格,對于學生所產生的思想行為與意識的影響,同樣是多種多樣的。
4.不易察覺性。即使對隱性課程有了初步或相對較深入的了解,對于教學中,對學生產生的一些微妙的變化,是無法完全預料與察覺的。教師對于某件事的看法與評論,對于課本中出現的范例的解讀,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于此門課程的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細致而耐心地關注自身的每一個行為舉止。
隱性課程概念,改變了傳統課程的觀念,不僅讓學生真正地被文化本身所吸引,也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對教學的熱忱程度與教學的高度。尤其在今日,許多高職在校生對英語產生了厭煩與逆反心理,學習的心態通常為應付考試順利畢業而不得不學,甚至阻礙學生形成相對較完善的人格。在此前提下,更能凸顯出今日所提隱性課程的重視對高校英語教學的重要作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木要求》指出,高校英語教學應該“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在此基礎上,高校英語教學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教師的個人能力與魅力也能隨之充分的發揮到課堂上,讓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從而實現課程的彈性化與多層次化。如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隱形課程獨特與積極的作用,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與自主學習的習慣,將是未來大學英語教學進一步發展的“鑰匙(KEY)”。
1.環境型隱性課程
校風、學風、學習環境,往往影響著高校英語學習的成效。在學院整體外觀布局、校園文化氛圍、圖書館、自習室、學生閱覽室、教師的布置安排等方面都應注重細節方面的體現。
在細節上,應當為英語教學準備特定的“隱性環境”。將教學與文化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下亦能受到環境對其產生的影響,從而產生學習興趣,為英語教學增加寬敞明亮的學習環境與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開放多功能閱覽室、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等外語專用教學資源,讓學生學習外語的方便性與自發趣味性得到提高,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的成效。
2.活動性隱性課程
英語角、英語社團活動、晨讀、各類競賽、專家講座等第二課堂活動都屬于活動性隱性課程。往往學生對于此類活動表現出了與對傳統教學截然不同的態度,學生們往往能帶著新鮮的活力參與到活動中,同時能讓學生在英語的學習中找到自身的需求點,依據不同興趣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為其設計相應的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快樂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良性的影響。
3.教師行為隱性課程
教師的性格、英語語言功底、自身文化素質、教學藝術等方面,無疑一直都在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很多教師漠視這一點對教學的影響,往往會失去學生對其課程的興趣。教師的個人魅力、經驗賦予的睿智,無疑會為英語教學帶來質的飛躍。做一名令學生欣賞的教師,多與學生在情感上交流。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都能為英語教學帶來顯著的升華效果。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人格成長、自信心、自主性等方面,有著無以言喻的重要作用。
1.通過隱性課程的開發使用提高教學效果
隱性課程引入到高校教學中,將是對教師與學生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其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語言學習領域,隱性課程是一個更加靈動與富有創造性的教學過程,將教師的個性化能力凸顯在教學中,針對性的優化知識結構,增加個人對知識的操控能力,拓展知識的寬面,讓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漸入佳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從而掌握所學的語言規律與知識點,促進學生進行語言方面的學習。
2.讓學生參與到隱性課程的開發使用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創造力
良好的教學是能讓學生全身心的放松與享受其中的。理論上講,隱性教育學習的過程是一種通過外界環境的刺激將外界的知識信息與語言、意識、符號等輸入到腦中可以被存儲,并可以應用自如的過程。學生與教師應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從屬地位,把主動權讓給知識本身。教師與學生互相配合,讓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動腦思考,參與到各類培養其發散思維、學習能力的活動中去,甚至可以將學生通過一定的模式分組,讓各小組之間通過查找資料、探討、協商、表演等方式共同協作來完成特定的任務,讓學生間進行各自的講解或表演,把本組同學付出的努力展現在大家面前,讓大家通過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與終身教育思想的發展,我們今天培養的人應該具有豐富的個性與完整的人格。為了維持個性與人格的完善,就必須讓學生接受整體性的教育,尤其要重視正式課程以外的非理性因素和非邏輯因素的作用。隱性課程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重視顯性課程對學生的認知和理性的培養與提高,同樣要重視隱性課程對學生人格與個性的影響。
[1]劉紹芹.案例分析與公關教學[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2):60.
[2]韋寶平.案例教學法簡論[J].江蘇高教,2000,(1):126.
[3]龔虹波.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擇與組合[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