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
(大慶市鐵人小學)
品德毋庸置疑是一個人的最重要的屬性,是素質的根本。品德課程一直伴隨著教育的整個過程,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正確引導。我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代賢人都重視自身修養和對后代關于品德的教誨。小學階段是個人心智快速成長階段,在小學時期為學生有效地灌輸優秀品德是重要的。然而通過實踐發現,品德教學失真現象在小學課堂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本真指事務或個體真實的一面。對于教學事業來說,其最初和最終目標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發展。失真的概念最初表示信號受到各種噪音的干擾在經過傳送后變得和初始信號不同,以至于接收方獲得的不是“真”的信息。在小學教育中,失真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因為課程設計不合理、課堂中的意外、溝通不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課堂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不能讓學生真正領會教師的意圖,與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課堂本質存在一定的偏差。
結合本人對小學品德課程教學的實際體會,認為現階段小學品德教學存在一定的失真現象。小學品德課程是針對年幼、心智快速發展的兒童所開設,內容主要為基本的道德認知,比如勤儉節約、尊老愛幼、愛國愛家、團結互助等,而事實上部分小學生雖然參與了這些德育課程,但課后依然做出不符合上述道德觀念的行為,有時甚至是品德課剛完畢后就做出違反剛剛提及的品德觀。比如,品德課堂教育學生要團結互助,課后即有學生之間打架等,這種品德教育的失真不得不教人深思。
通過對小學品德教育的親身經歷以及對其失真現象的總結,我認為小學品德教學的失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雖然新課改讓更多的人呼吁思想品德的教育,但在具體實踐中品德教育依然被學校、教師、家長所輕視。品德教育課程被視作不入流的課程,在被重視程度上被應試必考的語文、數學、英語,以及被認為能夠直接對身心健康有益的體育、音樂、美術等拋在后面,殊不知品德才是對學生身心有益的根本性教育課程。目前品德教育依舊是口號多但實際行為少的現狀。
小學品德課程在設計上的不合理也是導致小學生無法真正領會貫通其實質內容的一個原因。現階段小學品德教師在進行備、授課時存在兩個方面的誤區。其一是采取灌輸式方法教學,把思想品德知識的教育與數學、英語等同,讓孩子們記住。然而因為沒有考試壓力,學生們很難接受其填鴨。其二是對學生水平的認知不夠。小學學生處于心智快速成長期,能夠在特定的情況下對某個知識迅速識記,而當老師針對其反復教育某個內容時,會有學生認為“知識老套、幼稚”。
對于品德教育,不僅需要學校的全心全力,更需要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配合。而如今很多家長對孩子嬌生慣養,只關心其有沒有受欺負,不關心其有沒有欺負別人,部分家長堅定地支持自己的孩子不能吃虧,這顯然不利于德育工作。而如今社會風氣的陰暗面在媒體的報道下被人熟知,從而導致小學生也對“摔倒的奶奶不能扶”感同身受,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課堂知識的真正灌輸。
通過上述小學品德教學失真原因的分析,總結在解決策略上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學校要切實重視品德教育,樹立品德課程是第一課程的基本認知,使教師、學生以及家長都意識到品德教學的重要,在課程安排上拒絕把品德課放在下午學生狀態不好的時間段,也拒絕其他課程“霸占”品德課程的現象。為品德課程所需要的道具、實踐活動等提供資金和其它支持等。總之使整個學校都充滿品德為先的良好氛圍。
針對學生反感品德課堂的問題,需要對其進行優化。優化的內容包括:其一要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如果教師中有教學態度不端或品德不端者,將非常不利于品德課堂的有效開展,因此要對教師隊伍進行優化;其二要創新教學內容,從字面上看品德知識非常枯燥,但因為能夠和生活息息相關,教學內容能夠得到無限的創新,需要一線品德教師發揮想象力,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其對品德課程擁有持續的興趣,并能從中獲得道理。其三是設置更多的實踐活動,真正融入社區進行德育活動,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樂趣,使其能夠走出校園,另一方面真實的實踐活動容易激發小學生相對純真的心靈,使品德要素銘記于心。
家庭教育是小學階段學生所獲得的最關鍵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語言行為都深刻影響著孩子。針對品德的失真家長應進行思維的轉變。首先在小學階段應更重視孩子的品德和素質教育而不是單純的考試成績。目前更多的家長愿意為孩子在英語、數學方面提高5分而聘請家庭教師或者送至輔導班,卻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忽視,這是亟需改變的。其次要改變部分家長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品德誤區。比如在同學面前不能吃虧,路上見到摔倒的老人不要管,撿到錢自己拿著等等。這些自己形成的錯誤觀念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將會影響終生,從而也使得尊老愛幼等在學校課堂上的教授蒼白無力。
社會是最大范圍的教育資源,從社會的視覺進行孩子品德教育失真的改善,是有效但具有較大難度的。可取的措施是依托社區教育,在和學生生活比較接近的社區中,在周末與節假日開展德育活動,積極拉動社區教育,進行對困難住戶的幫扶,進行綠色環保活動等。而進一步的策略是加大對小學品德教育的宣傳,因其有關部門重視,并進一步發動全社會注重小學生的品德教育等。
小學品德課程的失真是普遍存在于現階段的小學教育中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學校的不夠重視,教師教授特點,社會和家庭教育的欠缺等。而對此,則需要針對性地進行解決,一方面在學校要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品德教師對課程進行優化,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學校外的家庭與社會教育,以真正保證小學生品德教育的有效貫徹。
[1]蒲朝江.內外結合塑造美德——論家長和社會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作用[J].成功,2011,(01).
[2]楊今寧.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開設現狀的分析與反思[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02):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