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艷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第一小學)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曾有人提倡以閱讀為中心,也有人主張以寫作為重點。其實,讀與寫是語文教學的雙翅,讀寫比翼齊飛,方能鵬程萬里。讀是基礎,寫是發展;寫有利于增強閱讀的興趣,讀則能促進寫作的提高:讀和寫是互相滲透,不可分割的。
當然,欲求訓練卓有成效,事半功倍,最關鍵的是找準讀寫結合的訓練點,更重要是讓學生動手實踐,充分學習、運用閱讀教學中的寫作知識,做到從讀到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
古人曰:“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語言及語言表達方式的鑒賞、訓練和吸收,是作文的基礎,因此,教學時,應讓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解決生字新詞,了解全文大意。在細讀課文中,首先,應當引導學生鑒賞和吸收語言及語言的表達形式;然后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具體做法可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積累詞匯,加以運用,模仿課文中的基本句型、句式及句群組合的形式。其次,是結合課文某些典型片斷引導學生進行片斷仿寫。另外,就是學習內容與習作方法的篇章練習和讀書體會等。具體方法:
1.借鑒課文,積累詞匯。學生由于詞匯貧乏,習作往往有話寫不出來,或者眼前閃爍著事物的形象、顏色、動作,但筆下卻以“好玩極了”,“好看極了”等簡單模糊的字詞簡單帶過。針對學生習作中的困難,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積累詞匯,并有意識地運用到習作中去。對課文中佳詞佳句,著重指導學生理解、欣賞、記憶,使其積累,并逐步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在寫自己的生活習作片斷中運用。例如,《秋天的雨》一課,可以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可以起到變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便于他們準確生動地理解。具體環節如下:
(1)多媒體演示秋天的美景:“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美麗的菊花……”之后,請同學們帶著美好的感情默讀第二自然段,畫出表示顏色的詞語(生畫出黃色、紅色、金黃色、橙紅色、紫色、淡黃、雪白)。
(2)還有其他顏色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3)秋雨中,大地上有這樣數也數不清的顏色,文中哪個詞來形容(五彩繽紛)?
(4)請你回憶生活中看到的“五彩繽紛”的現象,用上它說一句話。
(5)反復誦讀、品味描寫“五彩繽紛”的句子。
“五彩繽紛”是文中的關鍵詞語。教師緊緊抓住它,環環相扣,集中下文中的其他描寫顏色的詞語,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同時,有效地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經驗世界,在充分想像中,讓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與生活鏈接。引領學生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樣學生讀中學詞,用于寫中。
2.借鑒課文,練習構段。段的構成,是語言的組織,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領悟各種基本構段的形式,逐步掌握規律,學習連句成段。在中年級閱讀教學中,要學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須引導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段的組合規律,真正讀懂一段話。然后,及時指導學生仿照課文中段的組合形式,進行寫的訓練,使讀和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讀寫訓練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樣吸收在前、表達在后,既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對段的理解與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寫的能力,學會寫好片斷,讀寫相互促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1)并列段。即分別說明或描寫幾件事情、幾種情況或同一事物的幾個方面。課文中這種段式較多。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話,分別寫夏天小興安嶺的樹木、晨霧、陽光和野花。生動具體地描述了小興安嶺夏季的美麗景色。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說說全段共幾句話,每句寫什么,作者是怎樣寫的,句與句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這段話主要寫什么。教后可指導學生觀察校園秋天月季花,松樹等植物。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即抓住植物的干、枝、葉和花的形狀、顏色觀察,學生有序觀察后,讓學生轉為準確有序的表達。
(2)承接段。以事情發展為序或以時間先后為序,組合成句與句的承接關系。這種段式在寫人記事的課文中常見。如《做風車的故事》中第三自然段,可以先指導學生自學填空:第三自然段寫牛頓每天放學過了些日子他的心情。這些句子是按順序連在一起的。學生讀懂這段話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親手教學生做風車,板書詞語,“首先、接著、最后、裁、剪、折、釘”指導學生觀察、口述,然后讓學生回家按老師做風車的方法、步驟親手學做風車,再以《做風車》為題寫一段話。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緊扣課文重難點,參考課后問題,設計恰當的小作文題目,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片斷練習,從面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以寫促讀的目的,片斷命題根據側重點不同可分三種:
1.整理組織,單項突破。有些課文或多人物,或多線索,篇幅較長,內容繁雜。可設計一些習題,讓學生在習作中把某一方面的抽出整理組合,集中突破。例如,《凡卡》一文將凡卡寫信過程,信的內容,以及回憶的內容交織在一起,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這可讓學生以《凡卡學徒生活的一天》為題寫段話。學生要寫這段話,就得通讀全文,剔開無關的內容,將分散在各部分中有關凡卡學徒生活的內容抽出來思索,理出要點,再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圍繞“學徒生活”來寫,表現出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使學生更完整深刻地認識,提高閱讀效果。
2.想象擴展,形象感受。閱讀教學多數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和人生經驗。教學時可讓學生聯系實際、合理想象,把這些內容作為段落的訓練題。例如,《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中,居里夫人不懈努力,為科學獻身精神是重要的內容,但作者簡略的寫了一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想象居里夫人在實驗時遇到的困難寫一個場景,學生就會聯系課文,把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既達到練筆的目的,又能更加完整深刻地感受課文。
3.順理續寫,反思全文。有些課文結尾言雖盡而意無窮,讓學生順理續寫,可以使他們去反思全文,加深解。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作文是閱讀的繼續和深入。教學時應做到從讀到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根據課文各自的特點,準確尋找閱讀教學的“遷移點”,設計符合學生作文基礎的“練筆點”,從“仿”學“創”,使學生寫得輕松,練得實在,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1]徐明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