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利
(浙江省臨海市回浦實驗小學)
盲點一:不重方法,死記硬背。多數老師在教學“我的發現”時往往刪繁就簡,直奔主題,本著“不讓學生去發現規律直接積累下來也行”的思想,以讀、背為主要方式,匆匆“過場”。
盲點二:只背書上,沒有拓展。不少老師受傳統教學思想影響,只知課內,不關注課外。課本安排幾個成語,老師就教幾個成語,課本安排幾類詞組,老師就教幾類詞組。
盲點三:背過就行,不重運用。對于“我的發現”,老師引導學生不斷背誦積累,卻疏忽了很重要的一點——學以之用,以致不少學生把“我的發現”理解為“讀讀背背”。
“我的發現”欄目,大部分課文旁邊都以“我”的語氣來提要求,提示我們的學生用“我”的眼光去發現語言學習的規律,這符合學生的心理,更尊重了學生的內心需求。學生從“我還能……”“我發現……”這些話語中,明白自己將做些什么,文本的這種呈現方式使“教本”變為“學本”,促使其樂此不疲、孜孜以求的去主動探索語文。
1.畫面輔助,發現識字規律
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的“我的發現”的教學內容是一個字分分合合能變出很多的字。說實話,加加減減的識字規律對我們大人來說很簡單,但怎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個規律,并學會用這個識字規律去記生字呢?我決定利用畫面去引發他們發現規律。
在本書里,經營之圣稻盛和夫講述的不是自己如何成功,而是母親的教育如何讓他走向成功。他深情談論家庭對他的塑造和影響,明確指出他成功的真正根源是母親教給他的“利他”與“斗魂”,母親的處事哲學也讓他在人生轉折點總能選擇正確的道路。這不僅是稻盛和夫首部家教勵志大作,也是他獻給所有父母的一堂“心法”教育課。
新課導入,課件出示幾叢綠草鮮花圖片(綠草叢后隱藏教學內容),接著老師導語:“來到語文園地,這里花香四溢,我們都是快樂的小蜜蜂,讓我們盡情地采集知識的花粉,釀出知識的甜蜜吧。”然后畫面演示小蜜蜂采蜜動作,學生的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馬上跟著畫面一起學蜜蜂起舞。然后,畫面演示小蜜蜂飛到第一個草叢,翻轉綠草叢,出現鮮花,花上有口號:“我的發現,只要細心!”再出示字的組合體“音克(上下結構)”的放大圖片于黑板上,示范拆合過程并相機提示:拆合字的部件,不拆散筆畫。最后,學生觀察其中所隱藏的字,一個個寫下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學得興趣盎然!
2.情境引路,發現詞組規律
“我的發現”的內容常常是一些生字或成語,內容不夠厚實,趣味性也不強。如何讓這些簡單的詞句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愛上“我的發現”呢?我們創設了一些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引路。
例如,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八的“我的發現”的教學內容是ABB 格式詞組。怎么讓學生有興趣去發現這個規律呢?我琢磨著創設了“小火車游園地”的情境來引發他們的興趣。課一開始,我就導入“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列小火車,瞧,它漂亮嗎?大家跟它打打招呼吧。”學生的眼球馬上被吸引了。接著,我說:“今天這列小火車要帶大家到一個有趣的園地里游玩(課件出示),在這里你將會有很多新奇的發現,讓我們趕快坐上小火車吧。”學生進入情境后,我趁機開動小火車,將學生帶入詞語百花園。學生做開火車的動作,念“轟隆隆,轟隆隆,小火車往哪開?”“到百花園去欣賞美麗的鮮花。”讀了這些詞語,你發現了這些花朵的秘密了嗎?說說你的發現吧。像這樣的詞語還有那些呢?寫在花朵(卡片)里,種入百花園(貼黑板)。此時,課堂上瑯瑯的讀書聲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動聽悅耳。孩子們心靈做了一次旅行,耳朵做了一次洗禮,這些詞就像種子一樣深深地埋在了他們的心里。
3.妙記巧背,發現語言節奏感
“我的發現”歸根到底是需要記憶積累的,而有些學生聽到“背誦”就頭疼。這時,教師就要靈活地運用多種方法,趣味地記憶,讓“背誦”變得輕松。
“我的發現”的內容大多瑯瑯上口,富有音韻。因此,在積累這樣的語言時候,我們也可以把拍手、對歌等形式結合起來,用節拍來顯示語言的節奏感。如五冊第五單元的成語,我們用拍手對讀的形式來背誦,師生讀,同桌讀,簡單易學,又記得快。掌握這些規律,識字就變得輕松了,學語文的興趣也濃厚了。
1.由點及面,橫向積累
“我的發現”旨在讓學生會學習,達到積累的目的。如六冊園地一,編者的目的是讓學生發現每個詞語中的兩個字意思相反,從而體會中國文字的豐富并積累詞語。教材上出示了十個詞語:動靜、得失、吞吐、詳略、攻守、進退、始終、呼吸、是非、愛憎。讀一讀,我們就會發現,這里的每一個詞都是由兩個意義相反的字組成,再讀,我們發現,兩個意義相反的字合在一起的時候,表達的卻是另外一個意思。生活中,這些詞語的意思早已是約定俗成了。例如,死活、公私、快慢、矛盾、升降、開關、真假、虛實、恩怨。我們可以由點及面,橫向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
2.拋磚引玉發現,縱向空間積累
“我的發現”中的內容,很多時候只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它往往只呈現了某一個領域中的一部分知識,給了學生無限寬廣的延伸空間。如我在復習三年級上“我的發現”的教學時,選擇復習“多音字”的同學組成學習小組,把課文中出現的多音字和課外搜集到的多音字集中起來,制成“多音字大本營”詞語卡片,邀請別的小組同學“讀一讀”。選擇復習“區別形近字”的同學通過小組討論,動手做一份復習題,把教材中、平時作業中容易混淆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字查找出來,讓其他同學也來辨辨字、組組詞。原本沉悶的課堂充滿了活力,充滿了快樂,而且實現了資源共享,提高了復習效率。“我的發現”的教學,通過“拋磚引玉”,使得學生的知識日益厚實起來。
3.新舊銜接,溫故而知新
對于“我的發現”的教學,由于單元和單元間、上冊和下冊間的內容聯系較少,不少學生的積累是小猴子下山,學一樣丟一樣,沒有起到真正的積累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幫助學生積累鞏固。
如二冊園地一的“我的發現”是“熟字加偏旁”的識字方法,而三冊園地一中出現的是“熟字減偏旁”的識字方法,又如三冊園地二出現的又是“熟字加偏旁”的識字方法。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適當地回顧,讓學生能找到相似的學習方法。做到溫故而知新。如果能經常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溫故,學生的知識就能“積水成淵”了。
“我的發現”貴在遷移運用。而事實上,學生從“我的發現”中所學到的規律卻常處于休眠的狀態,不能學以致用。那么,怎樣才能把這些規律活學活用呢?
1.探究比喻,活用于閱讀學習
不少“我的發現”中的內容和單元主題相符,如六冊語文園地二“我的發現”是要學生發現比喻句的特點以及比喻的表達作用。教材中列舉了兩組句子,其中一組:“蒲公英的花可以張開,合上。”“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蒲公英的花,我們平時可能誰也沒有刻意地去關注過它,張開、合上是什么樣,還真想象不出。但讀了第二個句子,我們的眼前馬上浮現出蒲公英的花張開、合上的樣子,就像我們的手掌一樣,那么自如,那么可愛!這就是比喻句獨特的表達效果,多么形象啊!
探究比喻句的用法后,我結合課堂教學讓學生讀一讀課文第二單元,試著再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學生找到“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翠鳥,我們平時可能見也沒見過它,還真想象不出它的美麗的樣子。但讀了這個句子,我們的眼前馬上浮現出形象的翠鳥樣子了。如此活學活用,既積累了語言,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發現形聲字規律,活用于識記生字
中低段的學生以識字為主要任務,結合“我的發現”總結一些識字方法交給學生,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換偏旁,熟字去偏旁等方法。這些方法在整個識字教學過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六冊“語文園地四·我的發現”要學生發現形聲字的規律。課文列舉的每組兩個詞語中帶點的字讀音完全相同,左邊詞語里帶點的字都是右邊詞語里帶點的字的聲旁。這是很多形聲字的共同規律,學生在讀詞的時候,很容易發現這個規律。學生在發現規律的同時,及時活用到識字中:還能接著找出具有這種規律的詞語嗎?讓學生再寫出一兩組有相同規律的詞。例如,羊群—海洋,彎曲—海灣,青山—清晨。學生把“我的發現”的教學活動與自己的識字活動相結合,使“我的發現”的教學有了溫度。
3.內化發現規律,活用于習作訓練
“我的發現”學到的規律,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運用到語言交流、寫作中去,我想這應該是“我的發現”版塊教學的最終目的吧。
如三(上)園地二中“我的發現”是“引用人物的對話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我的這樣教學的:(1)先以游戲“變形金剛”導入。舉例:忽然聽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變形為:“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峰?”忽然聽到背后有人叫我。再變成:“小朋友。”忽然聽到背后有人叫我,“你也來爬天都峰?”變形為三種不同的形式,意在讓學生發現提示語位置的變化,知道引用人物的話可以有三種不同的形式。(2)讓學生感知標點符號也有相應不同的三種用法。(3)讓學生找出在第二單元中不同形式描寫人物語言的句子,讀讀記記,既回顧了本單元課文內容,又進行了相應的練習。(4)在后來的作文指導時,教師就指導學生在寫到作文中的人物的對話時,就可以運用不同的形式,使文章更加生動。
這樣一來,所發現的規律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運用在自己的習作當中,學生就有了成就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為之更為濃烈,真所謂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
總之,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我的發現”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發現,更是鼓勵學生把發現的方法遷移運用到今后的語文學習中。這是一畦不容輕視的園地,更是一片使學生快樂的園地,我們通過這塊“園地”,把語文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含咀精華,陶醉在文化之旅中。
[1]張鳳英.“語文園地”教學初探.2010,5.
[2]周璐.如此情形,該怎么教?——教學一上語文園地“讀讀背背”引發的思考.浙江教學研究,2008,(05).
[3]王春芳.語文園地教學反思.2008,12.
[4]楊飛霞.小學“語文園地”常態教學基本模式.人民教育,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