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惠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兗礦集團南屯煤礦幼兒園)
對于0~3 歲的孩子來說,家長更關心的往往是孩子的營養是否能跟上,身體是否長得健康、腦子是否聰明,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如何讓孩子對音樂、識字、美術等各種特長方面的東西感興趣,而往往忽視了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勇敢的精神,生活的自理能力等。在這個問題上,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一些再教育也不晚。于是,許多孩子在家長過分的保護下便養成了依賴、嬌氣、懦弱任性、霸道、以自我為中心、目中無人、蠻橫自私等性格,什么都要順從他,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這些心理品質一旦形成,長大以后就很難糾正。事實證明,過度照顧不但不利于孩子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而且容易形成各種心理問題。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要從零歲開始,從睡覺、吃飯、走路等生活自理能力開始。
剛出生的寶寶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習慣,所以習慣的培養比較容易。但爸媽可能會對單獨睡的寶寶很不放心、也不忍心,也有的父母認為孩子還小,擔心夜里會蹬被子著涼,不方便照顧,于是便選擇和孩子一起睡覺,有的媽媽還習慣把孩子摟在懷里躺著吃奶,讓孩子一邊吃奶一邊睡覺,這樣為一時的省事卻給孩子造成了長久的麻煩。如果擔心孩子晚上會蹬被子著涼,家長可以經常起來看看孩子;夜間需要喂奶,在喂完奶后把孩子放回他自己的小床,不能摟著孩子邊喂奶邊睡覺,如果這樣,對孩子的健康非常不利,父母睡眠時呼出的二氧化碳會整夜彌漫在孩子的周圍,使孩子不安,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
3 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分清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有了最初的性別意識,心理處于一個重要發育階段。如果長時間與父母同床睡覺,有可能影響孩子的發展,養成對父親或母親的依賴和依戀心理。如有大部分幼兒剛入院時很難適應在幼兒園午睡,有的孩子在午睡時情緒低落哭哭啼啼煩躁不安,有的要求要爸爸媽媽來陪著,還有的非要抱著奶瓶才能睡覺。有的孩子已經十幾歲了還要和爸爸或媽媽一起睡覺,離開大人的陪伴他就睡不著覺,沒有安全感,產生恐懼心理,導致孩子日后缺乏自愛、自律意識,甚至形成性識別障礙。
另外,孩子一個人睡覺,孩子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能做好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自我意識也能壯大,能夠初步地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的事情喜歡自己來,這恰是培養孩子從行為到心理獨立的好時機。
由此可見,為了培養幼兒從小獨立睡覺的習慣,從零歲開始就要讓孩子單獨睡覺。分床睡覺有利于孩子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的培養,并可促進心理成熟。
父母都盼望孩子早日長大,會爬盼會站,會站盼會走。但是,有的孩子走路早,有的孩子走晚,有的孩子走的穩,有的孩子2 歲了還不敢走。為什么差別這么大呢,除孩子自身體質,如營養、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外,還有孩子心理方面的原因。有的孩子一摔跤,家長就大呼小叫的跑過去,抱起孩子摸摸這摸摸那,問孩子摔疼哪里沒有,孩子本來摔得不疼,但看到家長緊張、關切的神情孩子不免也害怕起來,頓覺委屈,便哭了起來。這類孩子,不但走路晚,而且也養成了膽小、怯弱、依賴、嬌氣等不良心理品質。
其實,孩子走路摔跤是常有的事,由于孩子個子小、身體輕,在平路上摔倒也不會疼到哪里去,并且,也摔不傷。家長根本不用擔心。當孩子走路摔倒時,家長應當鼓勵讓他自己站起來,有的孩子一摔倒就哭,躺在地上看著媽媽叫:“媽媽抱抱!”這時媽媽要冷靜告訴孩子:“寶寶最勇敢了,自己能站起來。”不要去扶他。有時,孩子賴在地上不起來,又哭又鬧要求大人去抱他,如果這時去抱他、哄他等于強化了幼兒的這種行為,以后一摔跤就哭、就喊。孩子在平地上摔倒時,如果不危險,家長就故意當沒看見,沒聽見,不去注意他,孩子哭一會看沒人理會他,自己也就起來了。久而久之,孩子逐漸就能養成好的習慣,摔倒了,要自己爬起來,生活中使他意識到,自己應該堅強,遇到困難要自己解決,無援可求。孩子頭腦中的這種潛意識行為是難能可貴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需要在生活中長期地逐漸積累,這就是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過程。
孩子摔倒能夠自己爬起來,會使他自己變得勇敢、堅強,具有獨立性,遇事不再一味依賴他人。孩子這里跑跑,那里摸摸,敢于登高爬低,不膽小怕事,不在乎摔跤,不在乎磕磕碰碰,不怕困難,內心就會變得強大。養成了習慣,孩子摔倒你想去扶他他都不讓。這樣,孩子的自信心、自理能力也會慢慢培養起來。
孩子學會走路以后,開始探索世界,遇事常愛說:“我自己來!”2 歲以后,孩子便要求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扣紐扣,自己戴帽子,自己穿鞋子,擦鼻子、洗手、洗臉等等。雖然自己做的不好,甚至不能獨立完成,但是孩子他不想需要大人幫忙,這是孩子心理逐漸成熟,獨立意識增強的表現。這一階段,家長要積極加以引導、鼓勵讓孩子放手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培養他們自由活動的自主性、獨立性以及靈活運用物質的能力,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意識。孩子剛開始學吃飯也可能搞的到處都有飯粒,家長不要為了省事就喂他們吃。孩子自己想洗手、洗臉、穿鞋、系扣子,有的家長缺乏耐心不給孩子練習的機會,一切由家長包辦代替,長此以往造成孩子什么都不會做,什么都不愿做,只會使喚別人。有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只會站那發呆,看到別的小朋友能自己洗手、吃飯、睡覺、穿衣、穿鞋而他跟不上集體的活動,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使他感到自己很無能,不如其他的小伙伴。
總之,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家長要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從小就要引導孩子學會獨立,學會自強,學會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去做。孩子有了自信心,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加強,效果也會更好;同時,還能從小培養起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并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也為將來適應學校、適應社會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