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寶林
(吉林省公主嶺市十屋鎮第一中學)
導學教學是一種在課前通過學案導學讓學生了解教學內容,在尊重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教師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堂質量。實施導學教學模式對初中數學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學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習的變化和反應,讓學生通過導綱解決部分基礎性問題,只講解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真正實現課堂“四十五分鐘”。
導學教學首先要做的則是課前預習,提前自我認知;知識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只依照教案給學生灌輸知識,解釋課本概念,課后布置練習習題后此節教學內容就完成了。然而新課標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時調動其學習興趣及自學能力,多數學生在面對枯燥的數學知識都會產生逆反心理,不愿主動思考學習中的問題。所以,教師在設計學案時,可根據不同基礎和學習水平的學生設計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從而更好地引領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最終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學案中應有每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等簡要提示,提示中涉及本節課重要數學概念、思想及運算法則等。課前學案預習要選擇正確的時機,教師要處理好學案與新課開展的關系,便于后續根據學案開展教學。總之,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給學生一個獨立的思考空間及完整的自學時間,讓學生在教師授課了解教學內容,先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之后標注疑難問題,待教師授課時帶著問題聽其講解,可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合作互動是導學教學中的關鍵步驟,指在學習過程中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討論,每個小組組員在自學過程中都有事可做,在討論過程中積極說出自己的疑惑和對學案的掌握情況。教師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其他學生討論回答,看是否有不同的見解和答案,若在一些問題上教師和學生發生分歧,雙方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和論據,應鼓勵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平等交流,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教師要正面鼓勵和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因為學案中問題的展示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膽量。研究表明,小組合作學習能適用到教學的各個方面,當學習任務較為復雜和抽象或學習目標非常重要時,一方面希望學生能牢記所學知識,一方面想要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都應該使用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法。尤其在討論過后,派代表將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表達出來,若已經解決此類問題的小組應及時出來講解,教師可在旁做補充及適當的點撥,既解決了學生疑惑,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有利于促成高效課堂。
當前,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是建構主義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具體指強調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然而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小組互動討論后已經掌握大部分的知識和方法,此時教師應徹底轉變角色,少講,精講,此時的“講”是引導、點撥和啟發,要點在關鍵部分且適度恰當,點在學生思維斷裂和迷茫之時,有助于學生思路接通,頭腦開竅,延伸思維。例如,洋思中學的教學方法就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試水者,教師絕不根據題目講題,而是尋找題目中的規律。在教的方面,讓已掌握的學生先講,若和教師的相同就不再重復講解,若只講出問題的表象或不完整,教師則要進行點撥。表面上都是學生自己在學,教師講的很少,而實際上教師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在釋疑和引導,避免學生走“彎路”。經過上述各個環節的學習后,清晰的知識思想脈絡已逐漸形成,要想在原有的認知體系中融入更多的知識,需進一步歸納和總結,也是導學教學中重要一環,教師應在學生歸納時及時針對其內容進行補充和修正,評價其表現,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在此過程中,只有學生自行總結才能真正掌握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反饋訓練是為了即時檢測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分為課堂訓練和反饋指導,也是知識拓展的過程。知識的拓展對于學生來說尤為重要,教師在學生掌握基礎之后必須要對其進行拓展,根據教學目標、導綱自學及近期學習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訓練題目,訓練題的數量和訓練時間要適合,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獨立完成訓練,教師可在學生作完反饋訓練后引導其進行正確的反思,回顧自己如何發現和解決反饋拓展知識習題,又運用到哪些知識點和解題技巧,進一步調動和提升學生思維。如在講解“同底數冪的乘法”課時,可在學案中設置了關于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的運用的習題,通過習題擴展了本節課的內容,學生對基礎知識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即是對本節課內容的擴展,也是對同底數冪中乘法法則的應用,調動和深化學生思維。
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在“減負增效”的背景下,導學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此教學模式在于探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觀察學生主體意識的改變是否會影響學習成績,從而實現數學課堂效率化的提升。教學實踐中,應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盡可能地達到課堂效益最大化。
[1]袁碧.探討初中數學導學案的設計[J].才智,2013,(21):99.
[2]韋金小.淺議初中數學導學案教學的相關問題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03):156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