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詩航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 哈爾濱 150080)
中國的紀錄片體系自誕生以來便深受西方的影響,其發展也經歷了許多曲折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欄目化紀錄片開始出現,并一直發展到今天,經歷了無數次的討論與探索。
想談紀錄片欄目化,就不得不說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紀錄片欄目化的形式--電視專題片。專題類的電視紀錄片是早期紀錄片欄目化的雛形,《話說長江》,《話說運河》的播出使中國紀錄片收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這對紀錄片的欄目化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993年,《東方時空》中《生活空間》的欄目的播出使紀錄片有了欄目化、制度化存在的形式。隨后,《探索.發現》成為了央視第一個力推的紀錄片欄目,其收視率更是節節高升。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作為中國第一家紀錄片的專業頻道其開播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2011年元旦,央視紀錄片頻道的開播,更是給紀錄片欄目化的發展注射了一針強心劑。以上這些,都為我們更好的研究紀錄片欄目化與其未來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又一個的支點。
一切和紀錄片相關的概念都難以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因為紀錄片本身就沒有一個學術界公認的定律,正如呂新雨教授所說:“為紀錄片下定義,已經被很多人認為是不可能或沒有意義的事情”。②筆者認為,對于紀錄片欄目化而言,其受“新紀錄運動”的影響極大。正是因為有了新紀錄運動才催化了紀錄片欄目化的誕生。
當下,電視媒介的競爭激烈,變化之快,令人難以想象。為了適應廣大受眾的口味,電視臺不僅建立了許多紀錄片播出的平臺,也加快了開辦紀錄片頻道的步伐。這就為紀錄片欄目化發展提供了土壤。
所謂紀錄片欄目化,是指,由電視臺播出的時間固定、周期穩定、定位明確的紀錄片。其播出的紀錄片都是按照欄目的標準制作的,所以與其他紀錄片比起來欄目化紀錄片具有其獨特的屬性。
筆者認為,紀錄片的欄目化說到底,就是紀錄電影和電視在兩個藝術領域的結合,并最終以電視欄目的形式呈現出來。
目前來看,要想找到我國紀錄片欄目化的生存與發展之路,就必須對我國當前的欄目化紀錄片有一個準確的、清晰的認識。
對于整個中國的紀錄片市場而言,欄目化紀錄片所占的比重不少于三分之一,可現實告訴我們大量的欄目化紀錄片目前正在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制作很熱,市場很冷。為了保證欄目的正常播出,欄目化紀錄片的生產量很多,關于欄目化紀錄片的消息、會議也很多,可是欄目化紀錄片在市場上的表現并不令人滿意。
21世紀,紀錄片欄目化看似一片繁榮的景象,在這虛構的繁華背后是紀錄片欄目化艱難生存的現實。欄目化紀錄片的收視率已經逐步降至了低谷,多數欄目化紀錄片已經讓出了先前的黃金時段,甘心給娛樂節目做嫁衣,一些省市和地方臺的欄目已經逐漸消失在觀眾的視野中。
欄目化紀錄片大多都不太遵循市場規律,欄目作品的模式化、同質化現象嚴重,欄目所需要的相對一致的風格對創作者藝術的個性形成了強烈的壓制,從而使其總體的藝術水準大大下降。此外,欄目化紀錄片對片源的要求量是很大的,這就需要有源源不斷的紀錄片的供應,如此一來,一些紀錄片的創作者便會急功近利,節目的數量是上去了,可節目的質量卻大不如從前了。這就是我國紀錄片欄目化的真實現狀,有太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國產欄目化紀錄片播出平臺看似在增多,實際上相比前幾年的黃金時光,規模在逐步縮小。國內電視獲得收益的方式仍是廣告,對于紀錄片這類針對小眾群體的節目,經濟效益自然就不會明顯。由于資金匱乏,地方小臺的紀錄片欄目紛紛下馬,一些大臺的紀錄片欄目也在苦苦支撐。如今,在我國完整意義上的紀錄片頻道只剩下了央視紀錄片頻道和上海的紀實頻道兩家。據一份可靠報告顯示,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收視率為0.3%,基礎刊例價為3.2萬元,這一水平是遠遠低于上海臺的其他頻道的。央視紀錄片頻道開播第一年的廣告收益超過2億元人民幣,看上去可以說是十分可觀的,但與央視其他頻道相比這一數字卻又少的可憐。隨著央視紀錄片頻道年齡的增長,這一數字非但沒有上漲,而在不斷減少。
與此同時,近年來很多國際紀錄片品牌欄目大舉入侵,比如《亞洲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頻道,各大電視臺的主流時段被他們迅速的占據,極強的收視和廣告效應更是接踵而來,中國的欄目化紀錄片產業將面臨著國外欄目化紀錄片的更大沖擊。在中國的欄目化紀錄片產業剛剛有了一些起色的時候,他已經陷入了國外欄目化紀錄片狼群的重重包圍。這對我國紀錄片欄目化的未來發展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我國的紀錄片欄目化要想得到長期的生存,首先必要解決兩個字:市場。從國內紀錄片的供需雙方來看,我們國家的欄目化紀錄片基本上還是自給自足,并沒有像電視臺其他節目那樣采取制播分離的制度。收益的來源也主要是傳統的電視臺,雖然新媒體平臺已經在悄然生起,比如數字電視,網絡電視,付費點播等,但這些平臺也僅僅是剛剛起步,帶來的收益并不明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新興平臺或許可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
相比國內,國外紀錄片欄目的市場環境就要好許多,首先他們有穩定的播出平臺,其次他們有比較靈活的交易平臺。我們國內的紀錄片市場賣家主要都是傳統平臺,獨立制片人和民營公司占很小一部分,平臺較少又尚未形成規模和標準。這樣一來,就會誘發出一個矛盾,欄目化紀錄片供需嚴重地失衡。電視臺需要很多的節目內容來充實欄目和頻道,但是又沒有足夠穩定的片源,為了節目的正常播出,電視臺不得不組建團隊,批量生產,這樣一來,節目的質量就會嚴重地下降。
我國欄目化紀錄片的市場發行,必須實行生產的標準化。也就是說,當前的市場需求已經不允許我們像從前一樣沒有頭緒地生產,我們產出的欄目化紀錄片必須要呈現出標準化、系列化、規模化,這是未來欄目化紀錄片發展的必然道路。
我國的欄目化紀錄片要立足當前,首先,從內容上,我們今后要更加嚴格把關,把故事性強,節奏明快,關注熱點,形成系列的片子放在制作的首位。其次,我們要了解廣大買家的需求,應對于國內買家,優秀的重大題材紀錄片有著良好的市場前景。應對于海外買家,具有全球性話題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紀錄片就比較受歡迎。最后,也是重中之重,我們要整合和優化資源人才,學會利用多種資源,揚長避短。完善預售機制(預售機制這個術語主要是指影片在開拍之前在一個國家或多個國家境內出售電影發行權),縮短成片銷售的周期,贏得更多投資等等。
做到了上述要求,我國的紀錄片欄目化會就得以長期生存下去并會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但是,以我國紀錄片欄目化的現狀來看,迅速實現上述目標是不現實的。所以,在短期內,我們必須選擇一個折中的辦法,從目前來看,開展中外影視機構之間的國際合拍是一條捷徑。我們要去尋找中外之間合作的機會,學習國外的創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同時也可以使我們盡快進入國外主流媒體,合作拍攝分享版權,互補優勢,共同受益,達到資源整合利用的最大化。
注釋:
①何蘇六.紀錄片的責任與影響力現代傳播.2005年第一期83頁
②呂新雨.中國紀錄片:觀念與價值現代傳播1997年第三期
[1]于麗電影電視紙片管理學 [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版
[2]尹鴻 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電影[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版
[3]胡智鋒、江逐浪“真相”與“造像”——電視真實再現探秘[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版
[4]劉效禮2006中國電視紀錄片前沿報告[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