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華
(七臺河廣播電視臺 黑龍江 154600)
就傳播媒介來說,盡管互聯網、微信等新媒體發展勢頭迅猛,但是電視在大眾傳播方面的作用還是無可替代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電視傳播內容的權威性,特別是在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宣傳方面,電視節目的權威性體現的尤其突出。這就要求制作節目的編輯、記者要對所宣傳的內容吃透,并能準確的傳達給觀眾。中央電視臺有一期節目就出現了內容錯誤,節目是關于勞動糾紛的處理問題,在制作節目的過程中編輯、記者沒有真正地理解勞動合同、勞務派遣、雇傭關系、以及代理之間的差別,導致傳播內容錯誤。電視宣傳法律要講得通俗易懂,要對照法條原文,不能以編輯記者的主觀理解去制作節目。法律節目不僅僅是電視臺用來吸引觀眾的手段,法律節目還應承擔著普及法律知識,提高觀眾法律意識的重要任務。
常看法治節目的觀眾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如果有重大法律事件發生,中央臺播出相關內容,各省級衛星頻道也在播,地市級電視臺也在播,而且播出的內容和形式如出一轍,有的基本上就是重播,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而且已經持續了多年。有的電視臺甚至認為這是提高收視率的最佳途徑,其實,這種照抄照搬缺少創新性的節目不但浪費電視資源,還引起了觀眾的反感,失去了法治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在當前,國家提出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時代背景下,法治節目是觀眾關注的重點,各級電視臺應該重視法治節目,科學合理地設置節目,通過創新形式,細化節目內容等方式提高法治節目的質量,以節目吸引觀眾,而不是簡單地照抄照搬。
打開電視,觀眾看到的法治節目基本上是這樣兩種模式,一種是主持人講故事,講出所要表達的內容。一種是設置懸念,然后一步一步地揭開這個懸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兩種方式確實能夠起到吸引觀眾收看的作用,但是這種將法治節目娛樂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甚至偏離了節目設置的初衷。法治節目最重要的功能是引導觀眾學法、信法、守法,法治節目的過度娛樂化,必然淡化法治節目的引導功能。七臺河電視臺曾經辦過一檔法治節目叫《法治在線》,由于節目過度娛樂化,加上采訪制作不夠精細,缺少法律專業人士的參與等原因,引導功能逐漸喪失,節目不得不停播。法治節目的引導功能不能得到強化,而是一味地以大眾化、故事性、娛樂性來吸引觀眾,并以此作為提高收視率的砝碼,這種現象必須加以重視,并引起電視人思考。
我國建國以來一共頒布過892部法律,其中現行有效的是243部,根據這些法律的調整范圍不同,現行法律可以分為九大部門法: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刑法、訴訟法。電視法治節目存在著重視刑法宣傳,輕視其它法律宣傳的問題。打開電視幾乎法治節目都在講案例,而且是刑法案例,最后找個權威人士點評一下,節目就結束了,制作節目的電視人也認為達到了宣傳法律的效果。法律宣傳是一個系統而龐大的工程,要全面,細致,涉及到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現實生活中男同志經常遇到這樣一個難題,女朋友或者妻子問:我和你媽同時掉水里了,你先救誰?從情感的角度來回答,那答案因人而異,但是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是有標準答案的。女朋友和妻子從法律角度來說是不一樣的,男同志對妻子是有法律規定的義務的,對女朋友則不一樣。女朋友和媽媽同時掉水里了,男同志應該先救媽媽,對媽媽有法律規定的義務。
媽媽和妻子同時掉到水里了,離誰進應該先救誰,因為從法律角度來說,男同志對媽媽和妻子都有法律規定的義務。這個問題不涉及到刑法,卻也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感興趣的話題。電視法治節目的宣傳應該改變過去那種重視刑法宣傳,忽視其它法律宣傳的現象,真正讓電視法治節目起到提高受眾法律意識的作用。
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國理念,提升全民法律意識的大背景下,電視宣傳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也承擔著重要的使命。那么,怎樣才能做好電視法治節目,并通過法治節目的制作播出來吸引觀眾,提高觀眾的法律意識呢?
宣傳法律,提升觀眾的法律意識,作為此項工作的主體,電視采訪、編播、制作人員,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加強學習,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學深學透,掌握其精神實質,并且進行理解消化,在采訪、編輯、制作的過程中運用自如。其次,就是將每期節目涉及到的法律知識,學會學懂,這樣在節目傳播過程中,既準確地普及了法律知識,也樹立了電視傳播的權威性。要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進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讓觀眾了解自己的權利義務,了解法律,能夠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對受眾來說,對法律公正最直觀的認識,來源于對司法的公正性的認識,相當多的觀眾甚至把司法公正理解為法律公正的全部。因此,司法公正有助于培養觀眾對法律的信仰。這就要求電視節目要多報道司法、執法人員的素質提高情況或違規違法現象,通過輿論監督來強化執法監督,只有這樣,才能以法律為依據,讓觀眾相信在現代社會中法律是最為重要的行為規范,從而自覺守法、用法、護法、信任法。
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受眾的思想意識也在發生轉變,從過去的簡單看電視節目到現在從節目中涉取營養,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治思維。這樣電視法治節目的設置、制作、播出等各環節就要找準節目定位,創新節目形態,提高電視法治節目的整體質量。各級電視電為此也做了許多努力,在播出的節目中,能夠看到節目定位的差異,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但是無論節目定位有何變化,電視法制節目服務觀眾,以受眾的需求為出發點的宗旨不能改變。有關法律的問題都涉及到專業知識,受眾大多數沒有受過法律系統培訓,需要通過電視節目來學習和了解法律知識,所以電視法治節目大眾定位的思路不能變,不能將法制節目辦成專業人員討論提升專業素養的平臺。
對于電視法律節目來說,如果沒有形成品牌,那么這個節目就沒有生命力。電視臺制作的法治節目要想吸引觀眾,最佳的辦法就是集中全臺的力量做出一檔名牌欄目,這個欄目要符合觀眾的口味,緊跟時代的步伐,既宣傳法律、法規,又能給觀眾以人文關懷。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法治品牌節目,必須通過加大社會化活動來擴大影響,對所選定的素材進行深度挖掘,從不同的側面來展示事件所涉及法律關系,提高節目的內涵,發揮節目的引導功能。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制作電視節目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所以在強調創新品牌節目的過程中,還要重視隊伍的建設,并發揮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只有做出自已的品牌,并通過不斷創新和發展,才能使節目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1]馮仕政;關于中國人法律意識的實證研究;《江海學刊》;2003年04期
[2]喻中;關于法律意識形態的幾點思考;《探索》;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