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艷平
(鳳城市廣播電視臺 遼寧 118100)
在全國2千多個縣(縣級市)中,有1000多座廣播電視臺,即超過60%的地方有廣播電視臺。應該說,中國地方廣播電視播出機構在二十多年的發展中,是地方電視臺以新聞建臺、新聞立臺,作為基層黨和人民的喉舌,起到了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實踐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存在著諸多問題。
“先有了不起的人,才有了不起的服務”。與中央、省、市臺高手云集相比,地方電視臺可謂人才短缺。要想解決這一問題,第一:對現有從業人員進行培訓。第二:招聘真正的有才之士,補充新鮮血液。第三,在“剛性”引進人才之外,還可以采取“柔性”引進,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總之只要都是“金剛鉆”,還怕做不成“瓷器活兒”嗎?只要有了人才和良好的制度,地方電視臺節目水平的提高則指日可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里所說的“器”,是指一整套適合地方電視臺發展所需的制度,尤其是對從業人員的激勵機制。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要想出新、出奇,記者必須主動出擊,及時了解他們碰到的新問題。而要讓記者能夠主動出擊抓“活魚”,就必須打破吃“大鍋飯”“財政飯”,擁有一套良好的激勵機制,保證記者有足夠的積極性去挖掘新聞線索,寫出好新聞。
目前,大多數地方電視臺新聞內容仍是地方領導行蹤、各單位工作和千會一面、百會一腔的“八股會議新聞”;每個領導露露面,各占新聞三兩分。無論工業,農業,教育新聞也大體是一年一年的四季歌,像“土豆、蘿卜、白菜”老三樣,單調乏味。而這樣的報道長此下去,也容易讓記者在采寫中形成一定的套路,使得新聞節目缺少應有的生氣,“讓人讀你兩遍就厭倦。”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黑格爾說:“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里所說的美更主要的還是節目內容的可看性,即:觀眾對它的需求。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雖然不像中央、省、市電視臺那樣具有競爭實力,但也必須傾盡全力,打造節目的“第一眼美女”,讓觀眾對節目一見鐘情,繼而用手中的遙控器鎖定頻道,同節目有第二眼,第三眼的交流機會。如果新聞節目中,每天都是縣領導的面孔,自然不會像美女那樣令人賞心悅目。久而久之,觀眾就會產生厭煩感。威爾伯·施拉姆曾經提出過一個人們為何選擇某種媒介的公式:選擇的必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就是說當特定的大眾傳媒滿足我們一部分的需求時,才引起我們對它的興趣而加以注意。那么,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的受眾感興趣的新聞是什么?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怎么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
作為最基層的新聞媒體,地方電視臺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的受眾基本上都是農民。對農民來說,收看地方電視臺節目不只是為了消遣和娛樂,更主要的是通過它了解本縣的一些方針政策,以及關于農業生產的技術知識和科技信息。因此,地方電視臺節目必須緊緊圍繞一個“農”字,把宣傳工作重點放在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上來,以“農”為主,服務“三農”。
雖然中央、省、市臺都相應開辦了各類對農村服務的節目,但針對性相對較弱,不可能適用每一個地方。地方電視臺則可根據季節、區域和本地中心工作以及廣大群眾的需求,因地制宜設置欄目、編排內容,進行宣傳報道。如:可根據一些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內容設置常年性宣傳欄目;根據春播季節,農民對種子、農藥等技術問題設置季節性欄目;還可以在農閑時節,安排一些系統性的農業技術講座或寓教于樂的具有娛樂性、知識性、趣味性的欄目。這樣既能發揮地方電視臺功能,又對中央臺和省級臺的節目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
在千萬條新近發生、發現的新聞事實中,動態新聞占有很大的份額。在報道這些新聞事實時,如果不局限在就事論事,而是能就相關背景材料進行展開的話,就能融知識性與新聞性為一體。通過突出“為何”這一要素,追根溯源,摸清來龍去脈,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幫助群眾了解事件的本質和意義,從而達到良好的宣傳服務效果。
深度報道以其“通過現象看本質”的獨特魅力成為受眾關注的對象。如果說新聞事件本身是一個“點”的話,那么深度報道就是由這一點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與發展。揭示的是新聞事件本身的社會背景、當前的環境、未來發展趨勢的普遍聯系與結合,不但要向人們介紹發生了什么,還要說明是怎么發生的,將會產生哪些影響。總之,深度報道提供的是新聞事件及與新聞事件有關的,對受眾有用的盡可能多的深層次信息。如某地方電視臺在“三八節”期間,開設“巾幗風采”專欄。連續十幾年,報道了一百多位在家庭中默默奉獻、在事業上執著向前、在逆境中堅守希望的普通卻不平凡的女性。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芒,她們的事跡感動并感染了無數婦女姐妹,并立志以她們為榜樣,做新時代的新女性。
對社會不良現象進行監督是新聞媒體的特殊功能,也是其魅力所在。經常報道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樹立在群眾中的威信,也是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贏得威信的途徑。如“烈士陵園衛生誰來管”“這樣的注水羊肉真坑人”等等一些批評稿件,在地方電視臺新聞節目播出后,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迫于群眾的影響和新聞輿論的壓力,有關部門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查處。
會議新聞占據地方電視臺新聞重要比重,做好會議新聞,對提升縣級臺新聞有重要作用。對于普通的“會議”,新聞性不在于會議本身,讀者不會在乎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哪個政府部門或者公司開了什么會,他們在乎的是會議中能夠作為新聞點的一個部分,會議中有哪項內容與他們的生活相關,而新聞稿中只要突出這項內容即可,其余沒有新聞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省略掉。寫作的時候應該避免出現官話,套話,空話。記者在寫稿前,要憑借新聞敏感抓住自己需要的線索,然后在會議間隙或利用其他時間進行采訪,以獲取進一步的信息,說不定可以挖出一條大新聞,至少也可以保證同樣一個會議的報道血肉豐滿,做出新意。
所謂“社會新聞”,是相對政治、經濟、科技新聞而言的。人們之所喜歡傳播社會新聞,一個重要原因是它來自民間,反映世態炎涼,使人們對它產生心理上的接近性和普遍興趣。此外,社會新聞人情味濃,能夠以情動情,激起讀者情感,也是其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社會新聞,雖然不如政治、經濟新聞那樣事關生產生活,但它就像一桌盛宴中的甜點或開胃小菜,看似可有可無,實則錦上添花。
一滴水如何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入大海中;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如何才能越辦越好,讓它和受眾水乳交融。為群眾服務,為黨政分憂,贏得觀眾、占有觀眾,才能讓縣級臺新聞節目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黃葵.電視傳播與受眾[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
[2]唐世明.論地方廣播電視的區位意識[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7(5).
[3]張海潮.頻道分眾化與媒體市場[J].電視研究,2001(4).(來源今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