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吉林省白城市實驗高級中學)
孔子曾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古人云有才有德是圣人,無才有德是君子,有才無德是小人,無才無德是庸人。于企業而言,應該是有德有才重用,有德無才慎用,無德無才棄用,無德有才堅決不用。在當今瘋狂地追求知識、技術和物質財富的社會中,許多人被金錢蒙蔽了雙眼,道德這盞人生的導航燈顯得更為重要。現在的許多食品和生活用品已經讓我們不寒而栗:奶粉中出現三聚氰胺;被褥中有黑心棉;水果上有甜味素;豬肉中有瘦肉精;假果汁、假雞蛋、假酒、假藥等等。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會什么都不敢吃、不敢用,我們正在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而這場生存危機的罪魁禍首就是淪喪的道德。而這些令人痛心的行為不能只靠法律來懲治,我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先從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抓起,防微杜漸,未雨綢繆。
英語作為高中階段的必修課,在整個高中的課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名高中英語教師,在遵循新課程要求,教好英語知識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學生不但要做知識的主人還要做道德的表率。那么對于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談談我的想法。
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可見,教師的表率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學生的可塑性、模仿性強,所以英語教師必須注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應該具有敬業勤業的工作態度、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寬厚待人的處事態度,尊重、關心學生,以學生為本,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些都會給學生以無聲的教育,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而且教師還要通過自身字跡優美、重難點突出的板書,條理清晰、邏輯性強的教學語言,富有創造性、靈活性的教法感知學生,使其形成嚴謹的學習習慣。還有,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心靈與情操的涵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等德育內容,相信定能取得較好結果。
了解西方的文化習俗,擴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其實教材就是寓德的最好載體。新課標必修1 Unit 1Friendship一課介紹了猶太女孩安妮把日記作為朋友,傾訴自己內心感受的一段故事:二戰中為躲避納粹的迫害,她和家人不得不藏身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個小閣樓里,不能與外界接觸,周圍又沒有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孤獨的安妮將日記作為朋友傾訴,文章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閱讀理解的訓練,更重要的是通過文章幫助高一的學生對“朋友”和“友誼”有進一步的理解。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了解納粹迫害猶太人的那段歷史,使學生深刻理解安妮當時的心境,也教育學生要珍視友情、珍視和平。
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于教材這一載體,還應該充分利用課外學習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德育。高中生雖然生理方面已經趨向成熟,但是思想認識水平還有待完善和提高。他們大部分人很喜歡聽歌和觀看電視電影,尤其是英文電影,所以,英語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利于學生思想教育,而且視聽效果比較好的英文電影,供學生觀賞。這樣做,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德育。高三的學生經歷酷暑走過嚴寒,奮力拼搏著,練習卷堆積如山,疲憊不堪。這時一部英文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可能就是一劑強心劑。看完電影,教師可以就電影用英語和學生交流看法和體會,影片主人公30歲的銀行副總裁安迪因為妻子及情人被殺而被誤判無期徒刑,肖申克在監獄備受折磨,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自由的渴求,最終依靠自己的智慧和不懈努力而重新獲得自由,其深遠的教育意義感化了所有學生,因為這是一部給人勇氣的電影,告訴高三的學生不論任何人,只要堅持信念,頑強拼搏,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不但要傳授和學生知識還要進行道德方面的教育。眾所周知,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種“合格”不僅是知識合格、能力合格,更重要的是道德合格。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的人,才會使其知識和能力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類的發展。
[1]劉艷琴.高中英語教學中隱性德育教育[J].校園英語,2009(01).
[2]劉亞霜.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延展學生的多種能力[J].中國教師,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