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麗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天寶鄉九年義務教育學校)
新課程改革帶來的是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的全面革新。這不僅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迫切要求教師及時轉變觀念,不斷提高專業技能。
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傳統教學以“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師道尊嚴,學生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嚴重地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教師應該從“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教學上,是“探究—討論”為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做實驗。
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和各門學科的總和。教師的任務是通過教學傳遞課程,無權更改課程,也不必思考課程問題。長期以來的這種課程觀,導致教師課程權力的喪失,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驗課程的權利被剝奪,教師成了課程的傳遞者、教科書的執行者。由此可見,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必須轉換角色,確立全新的課程理念,開發、實踐和完善課程。
我們曾經認為,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可能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源泉”,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總之,面對新課改,教師只有審時度勢,以飽滿的熱情投入這場新課程改革中去,及早轉變觀念和實現角色定位的轉換,才能在教學實踐中與新課改同成長,在學生的發展中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程楊木.教師:課程的開發者實施者完善者[J].中國教育學刊,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