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堂
(湖北省石首市團山中學)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這一理念啟示我們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自主能動地探求知識,達到初步具備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增強對祖國和人類責任感的目的。
自主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實現自主性發展的實踐活動。課堂上,教師應在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過程中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個體發展的引路人。
教師要打破唱主角的局面,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文獻材料,觀察圖片、圖表、實物、遺址、影像,了解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整體把握歷史基本知識。了解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線索,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自我有效感與學習興趣相關,是影響學生自主學習動機的變量。教師要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形式地加以肯定,使學生嘗到成功的欣喜。
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一切活動為學生服務,教給學生怎么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如,教學《美國南北戰爭》時先設計問題:戰爭的起因、導火線是什么?戰爭的過程怎樣?結果如何?你對林肯的評價?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教材,觀察課中插圖,聯系《美國的誕生》,以點帶線,獲取新的信息,在掌握史事的基礎上理解美國歷史發展的過程。
小組學習是合作的主要形式,重在體現過程的主動性、互補性。
小組合作前,教師要精心設置重點、難度和疑點。如,教學《血腥的資本積累》時,獨立思考“三角貿易”對資本主義發展有何作用?讓學生站在世界歷史進步的高度分析黑人奴隸貿易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必須遵照“互補互助、協調和諧”的原則,以多種合作形式呈現。(1)以優生為中心適當搭配中等生和后進生的“差異組合式”;(2)根據中學生心理容易產生異性效應的“男女搭配式”;(3)依據學生愛好、個性、情趣相融的“自由搭配式”。分工明確,由淺入深,激發各抒己見,使討論波瀾迭起,讓學生言而有據,推論得當。
教師有意識地綜合學習小組的成果和疑惑,在全班討論交流,鼓勵情感理解,重視學生創見,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對歷史進行敘述和評判,達到共同求知的目的。
在教學中運用唯物史觀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才能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