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彥麗
(吉林省扶余市第三中學)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整體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學方法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教學方法選擇的是否得當,直接關系著教學工作成績的高低。因此,每位教師都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但古今中外教學方法甚多,在一節課里,到底選擇哪一種或哪幾種教學方法呢?這種選擇的依據是什么?下面就此談一下。
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起作用的應是教學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的目標、課時的教學目標。如教學目標是講授新知識,建立新概念,就可以選擇直觀性強、邏輯性強的方法,以利于建立表象,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語文學科更應注重學生的實際能力的培養,如,自主學習與感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交流,合作探究,當堂小練筆等等。將三維教學目標有機地融入學生的實際活動當中,形成一個立體動態式的目標體系。
依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就是依據學科的性質和教材特點來選擇教學方法。比如,語文課講記敘文和科學性的說明文的方法就不能用同一種方法。記敘文一般采用講讀法,而說明文在講讀過程中就要結合講解或演示,這樣才能使學生理解課文中的科學知識。
學生的年齡不同,心理不相同,采用的教法也不相同。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占優勢,對于他們就要較多地運用演示直觀手段;中、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教學中就可較多地運用語言描述,運用講解法或談話法。初中生處于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矛盾時期。他們思維中的具體形象成分仍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選用教學方法時,直觀的方法、談話法仍占一定的比重。高中生處于青年時期,他們自覺性、獨立性已經有了顯著增長,他們思維的抽象概括性、組織性、深刻性、批判性都大大增強,因而可以更多地選用講解法、探索發現法等,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操作和觀察,加強自學方法的培養。
有的教學方法雖好,但如果教師缺乏必要的素養,自己駕馭不了,那么仍然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如運用談話法和討論法,教師本人應對教材內容有透徹的理解,這樣就能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語言,機動靈活、得心應手地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如果教師沒有扎實的功底,談話法、討論法就很難運用好,弄不好還會亂堂。如果教師語言生動形象,幽默有趣,講話邏輯性強,則可多采用一些講述法和講解法。有的教師善于繪畫、制作,可多采用一些直觀形象的教具教學。
總之,教學方法既是理論問題,又是實踐問題,也是藝術問題。教師要在整個教學法體系中,把多種教學方法有主有從地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加以運用,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