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勤
(重慶市開縣云楓初級中學)
以“合作”思想為靈魂,以“小組”為重要組織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成為新課改中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模式。但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小組教學,確實需要在應用中進一步研究和琢磨。下面,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小組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分組時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英語水平、能力傾向和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意愿,采用異質分組的原則,將男女生、英語學習水平不一的、性格不同的統籌搭配,合理優化組建學習共同體。組員人數以6人左右為宜(多了就影響英語學習的參與度和學習效率)。這樣,同一個小組中,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強弱,學習成績有高低,學習方法有異同,學習交流時可以做到相互影響,取長補短,為合作學習提供了可能。同時,這種組間的共性,又為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在小組成員相對固定下來后,就要著力小組文化建設。小組民主確定小組名字、小組格言、小組目標等。在學習中,引導組員用小組格言作為小組的精神內涵,讓組名成為小組的精神象征,讓小組目標成為小組揚帆的航標。樹立小組集體意識、集體榮譽,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課堂格局,鼓勵學生個人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使學生把個人的成功融入團體的競爭中,從而更加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提高。在小組完成文化建設后,就要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與職責,使小組成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是主人。比如在我的班級里,每個小組有組長一名,記錄員一名,發言人一至二名,板書員一名,英語課代表一名。一月左右,可以適當互換一些角色,讓每個人都能得到鍛煉和有發展的機會,也使每一位學生能感受到小組的每一份“工作”的艱辛與樂趣。并且建議每位組員:每位組員都有責任保證其他組員學會學習內容;只有所有組員掌握了學習材料后才算完成學習任務;在請教老師之前要先請教小組成員。使小組內互動、互助、互勉,真正實現合作共贏。
導學案提前分解到每個小組,引導組員經歷獨立預習,組員間交流,小組討論分享三個步驟(即think-pair-share)后,確定答案,存留疑惑,然后在下一堂課里展示講解或尋求釋疑。英語課的學習要特別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分組后,關于背景知識、課文理解以及某些簡單的知識點完全可以在課前預習。而且因為有預習學案存在,每個小組的任務是具體的,不會出現學生不知該預習什么內容的情況。
在課堂上,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促進者和合作者。所以我深入到每個小組,認真傾聽大家的發言,適時地組織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認真觀察和了解每個小組的活動情況,當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及時給予表揚;當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則及時進行干預并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發現個別學生不能認真參與交流,做與合作學習無關的事情,或個別小組交流不認真,我都及時地加以引導,提出明確的要求,確保合作學習能夠順利開展,并且不流于形式。另外,教師還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操作和總結的時間。
小組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追求“人人進步,共同發展”的理想境界,因此,科學的評價方法以及激勵機制是小組教學的重要保障。在評價中,我們要考慮分組時的均衡問題;要考慮各個教學環節,預習、課上、課后、測試都需要相應的評價機制,評價可以是以分數或五星、四星……的形式來展示。并且要同時考慮到優秀學生與進步明顯的學生。要給學生一定的評價空間。如果所有的評價都是老師作出的,學生就會形成一種怠惰心理,那么小組學習的意義就不再存在。因此,給學生自我評價的空間非常有必要,可以讓小組互評,分成幾個單項,比如,預習展示、課堂表現、作業完成、小組合作等。因為是要學生自評,所以就要更細致,更好操作。最后,要考慮激勵的方法。通過一種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對學生形成良性刺激,以便于學生能夠更主動更積極地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所以,激勵的方法就需要有一定的針對性,還要有新鮮感,也就是說激勵的方法要有意義。不能千篇一律,否則起不到激勵的作用。比如,用PS給學生做書簽,學生可以自己選一句話或自己喜歡的大學,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相片做到書簽上,簽上自己的名字。
教師還可根據課堂觀察、作業批改、找學生談話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經驗和不足之處,進而針對每個小組的表現,再分別作具體的指導,促進每個小組都進行反思,這樣逐漸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提出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但是這種有著優秀學習品質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探究,不斷地反思和改進,從而真正實現小組互動合作,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