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淑珍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第三中學)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型的學科,不僅發展迅速,而且實踐性非常強。但是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信息技術科目始終處在“副科”的尷尬境地。多年的教學中,我也曾以為信息技術的教學無非就是教師上機演示,學生觀看,并動手模仿操作罷了。然而,這樣的教學卻呈現出了不甚樂觀的教學情境:優等生,接受能力強,沒等老師講完,就會操作了,然而差等生,接受能力弱,老師講過多遍,依然無從下手,還有一些上課搞小動作、癡迷于玩游戲的學生根本沒有聽到老師在講什么,一堂課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去了。面對這樣的現狀,常常會讓我很無奈,然而更多的是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面對這樣的現象,我該做些什么呢?以下是我做的一些探索和改變,拋磚引玉。
“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直接人,其自身文化素養、教學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作為信息技術的老師,我們應該不斷地學習、充電,用最新、最豐富的知識來武裝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迎頭趕上日新月異、迅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才能輕松應答學生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才能不斷向學生介紹信息技術發展最前沿的新鮮知識,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興趣,才能讓學生對老師產生敬佩,學生的積極性才能逐漸地提高,將信息技術的學習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之前,教師應深入地研究教材,認真備課,通過計算機網絡資源,搜集更多輔助的教學內容,巧妙地設計教學任務,保證每一個任務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目的的明確性,保證課堂教學的知識點能夠有效地蘊含在每一個任務中。學生完成了任務,也就掌握了本堂課的教學知識點。這樣,通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效率,而且還有利于學生主動性的提高和主人翁意識的建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若是對于信息技術產生了興趣,那么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信息技術的教學中,相對于枯燥的理論課,學生更加偏向于上機操作。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深入地了解學生,盡可能地選擇一些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實例,方便引起學生的共鳴。盡量將一些枯燥的知識講得更加生動、形象一點,可以利用風趣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比喻等,激發學生的興趣。